1939 的纽约:我见到了未来
2014-02-17 17:03

1939 的纽约:我见到了未来

当互联网开始改造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时,我们回望在互联网诞生前的时代。1939年的美国纽约,以“明日世界”为主题的一场世博会拉开了人类创造未来的序幕。

筹划

1935年,时值美国经济大萧条,纽约城的几位退休警官决定举办一场国际化的展览会,提升纽约城的形象,把美国从经济低谷中拯救出来。不久,纽约世博会公司(New York World's Fair Corporation)成立了,办公室位于帝国大厦。纽约世博委员会的主席正是警察总长格沃尔・惠伦(Grover Whalen),委员会成员还包括银行家温索普・奥尔德里奇(Winthrop W. Aldrich)、纽约州参议员约翰・J・杜宁干(John J. Dunnigan)和第 99 任纽约市长菲奥雷洛・拉瓜迪亚(Fiorello Henry La Guardia)。

从 1935 至 1939 的四年时间里,委员会力图把此次世博会办成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首次国际性盛会。在皇后区的一片沼泽地和垃圾场上,建成了面积约为 480 公顷的世博园。


负责纽约世博会宣传工作的,正是后来被成为“公关之父”的爱德华・伯奈斯(Edward L. Bernays)。格沃伦认为,世博会应该成为大公司展示消费类产品的机会,而不仅仅用来演示科学和技术发现。

此次世博会的宣传工作别具匠心。先是布鲁克林道奇队(Brooklyn Dodgers,洛杉矶道奇队的前身)、纽约巨人队(San Francisco Giants,波士顿巨人队的前身)和纽约洋基队分别在比赛中身着带有世博会主体建筑(The Trylon and Perisphere)和“1939”年字样的球服。商业大亨霍华德・休斯(Howard Hughes)更是在 1938 年为推广世博会进行了一次环球飞行。

此次世博会的主题是为了提振美国经济,为纽约城的经济注入更多活力。但是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此次世博会为人类思考技术和未来,揭开了全新的一页。

明日世界

在 1939 年的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各式各样的新科技产品:磁带录音机、电视机、电视摄像机、尼龙、塑料制品、彩色胶卷、空调、日光灯、3D眼镜(View-Master)、味觉电影(Smell-O-Vision)等等。贝尔实验室(Bell Labs)展示了首个电子人声合成器。

西屋电子(Westinghouse)展出了名为“Electro the Moto-Man”的机器人,高达七英尺,能够发出人声,识别颜色,还能抽烟。


通用汽车赞助的“未来世界”(Futurama)主题展示了未来的汽车世界,美国公众首次了解了洲际高速公路的概念。1960 年通用汽车实现了全自动高速公路系统的原型。Futurama 实际上是一个大规模的交通系统模型,能够在美国全境内各种自然环境中搭建——山脉、河流、湖泊,横穿都市或小城——并且能够始终满足高速公路设计的四个基本原则:安全、舒适、快捷、经济。


在 Futurama 展览结束之后,每个访客都被赠予一个小胸章,上面写着“我见到了未来”(I have seen the future)。


时间胶囊

1939 年的纽约世博会还“种”下了一颗旨在封存 5000 年的“时间胶囊”,位于地下 50 英尺的位置。里面含有三位伟大的学者写给“5000年之后人们”的信,这三位学者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rn)、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和托马斯·曼(Thomas Mann)。


爱因斯坦在信中这样写到:

“我们的时代富于创造精神,许多发明创造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相对轻松。
我们有能力跨越海洋,并且有能力让人类从生理疲劳中解放出来。我们已经学会高空飞翔,而且我们可以通过电波毫无障碍地向世界每一个角落发送信息。
可是,日用品的制造和分配是完全无组织的,因此每个人都会生活在被经济圈抛弃的恐惧中,同时也因此陷入”什么都想要“的困境。再者,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们在不规则的时间间隔内互相杀戮,也正因如此,那些想到未来的人一定生活在恐惧和忧虑当中。
这是由于享用成果的大众所具备的智慧和品质远远低于那些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少数人的智慧和品质。
我相信,我们的后人将怀着一种理所当然的优越感读上面这几行文字吧。”

考虑到 1939 年时的美国处在经济萧条的最严重时期,而欧洲又笼罩在战争的阴影当中,还是另一位学者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的信更鼓舞人心:

“1938年8月22日,此刻,代表民主政府原则的国家,是如此决绝地与两个世纪以前就有人类历史记录、控制人类命运的专制原则发生冲突。
如果理性、科学、进步的原则在这样的挣扎中胜利,人类才可能迎来和平与黄金时代;
如果反动专制的原则获得胜利,未来人类将生活在充满战争和压迫的悲伤历史潮流中。”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