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野狼侵权”只是一件音乐圈的事
2020-02-05 07:51

别以为“野狼侵权”只是一件音乐圈的事

本文来自:互联网指北,封面来自:视觉中国


宝石gem昨天突破了“疫情”的重围,被顶上了热搜,原因是芬兰创作者ihaksi发表声明称《野狼disco》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违规使用了自己的原创作品《More sun》,并准备诉诸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权益。然后从昨天下午开始,微博、朋友圈等各大社交平台开始炸锅:

 

“原来又是个抄袭的。”

 

当然严格来说《野狼disco》远远谈不上抄袭,在标明原作的前提下,借用现有beat进行改编在说唱圈是个标准的常规操作——比如谢帝的代表作《老子明天不上班》,beat就取自于《40oz》,原作者是Eminem所在的说唱乐团D12——如果再结合宝石当晚晒出的证据,是否“违规”都有待定论。

 

 

也就是说“原来又是个抄袭”这种声音,本质上更像是公众在并不了解事件本身的情况下,对国内音乐产业现状的失望所产生的一波惯性反应。只要宝石做出足够详细的回应,并按照法律途径尝试与ihaksi解决纠纷,整个事件也终究不会给宝石带来太多的负面影响,理论上也没有太多舆论争议的空间。

 

但问题在于宝石出圈了,这就有点难办了。

 

所谓“出圈”,不仅仅意味着他在自己的领域内有了足够的建树,让该领域更加广为人知,以至于能够成为该领域的代名词,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拥有了能够被大众语境所认知的标签,然后以标签为渠道完成小圈子到大众层面的传播。

 

而这个过程是有天然痛点的:标签虽然能够作为大众认知小圈子的渠道,但也就此定义了大众对于这个小圈子的认知方式。考虑到这个能够被大众认知的标签的偶然性(毕竟你没办法决定人们对什么感兴趣),以及大众语境的认知基础,整个过程将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损耗,在被大众语境完成初筛之后成为一个全新的事物

 

举个例子,比如李诞。当李诞以《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帮助脱口秀完成出圈,“脱口秀”实际上就已经变成了另外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饭圈式的喝彩取代了线下开放麦的互动,娱乐式调侃取代了表达欲的释放——甚至借用“脱口秀”是否适合用来代称这门艺术形式也有待商榷,你仍然能在社交网络上看到不少圈内人士,“固执且自豪”地自称“单口喜剧”或者“栋笃笑”。

 

(前年我们出过一篇成都脱口秀产业的内容,就曾经被这样“监督”过)

 

同样的痛点,也毫无保留地出现在了宝石和《野狼disco》身上:

 

关注他的人们可以不懂什么叫beat,也不懂什么叫flow,也很难分精力去区分编曲与作曲的区别,但人们能看得到宝石和《野狼disco》在各大年会晚会的霸屏,能看得到《野狼disco》歌词里的灯红酒绿,能看得到宝石身上鲜明的东北style,并兴奋地跨圈将他和老四、寒王拉在一起,并称为“东北文艺复兴三杰”。

 

在了这样的出圈重塑后,整个事件很难停留在音乐或者法律的层面上“公事公办”,而是将基于出圈后大众语境对其本身设定的“重新解构”为基础,开始延伸新的影响力

 

比如参考霍炬老师当年起诉“差评君”洗稿时所提出的观点,“ihaksi维权”事件将大概率成为一根“虽然不致命、但是咯手”的钉子。之后当宝石再次进行创作、再次有说唱作品得到广为流传的时候,这根钉子将无数次地发挥作用,影响着人们对于作品本身的判断。

 

还有值得多说两句的“东北文化复兴”。其实梳理时间线不难发现,所谓的“东北文艺复兴”并不是一个“好作品出现—人们积极响应—刺激更多优秀作品产生”的过程——源头之一《改革春风吹满地》在2018年12月临近春节的时候刷爆了社交网络,但实际上原作在2018年2月就发布在了B站——更像是标准的“冷饭热炒”。

 

(把作品发布时间对照在百度指数上更加直观)

 

按照过往的经验,大众语境中出现“冷饭热炒”的背后因素通常有两个:


-借用这个“冷饭”来表达对当下现状的不满;

-借用这个“冷饭”来试图对当下的发展进行引导。

 

至于人们希望借用本山大叔以及他所代表的“东北文艺”来完成哪种诉求,很难用三言两语解释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东北文艺”是人民主动选择的结果,人民试图通过他们的复兴来为当下的发展提供理想的模板:娱乐也好、综艺也好、影视也好、文学也好,想让我们花钱买单?那我们来提供一个参考答案吧。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ihaksi维权”事件爆出后最受触动的可能不是说唱粉丝、嘻哈粉丝、甚至可能不是宝石gem自己的粉丝,而是那些将“东北文艺复兴”作为寄托,将宝石作为“东北文艺复兴”模型支柱的人们。

 

当这样一个最能完整地表达“东北文艺复兴”精神内核的作品,这样一个能完美执行“东北文艺复兴”使命的创作者,倒在最硬核的环节(也就是创作)上,人们太容易陷入一波新的迷茫了:如果这次是错的,那我们又去哪里寻找对的呢?

 

总之随着各个圈层的边界在社交网络不断被打破,不同社群的人或事不断相互渗透产生交集,这种能够摆脱自身核心范畴的公共事件将逐渐成为常态。也别说“只不过就是个网红事件而已”,想想看昨天朋友圈里多少人在听完《More sun》原曲后感叹“烂词毁了神曲”,多少人声明“我早就觉得”。


就事论事在这个时代早就不可能了。


本文来自:互联网指北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