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心流”,只会本末倒置
2023-04-06 21:17

错误的“心流”,只会本末倒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同学,原文标题:《不要逆着状态去做事》,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不知道你发现没?


年龄越大,沉浸式做好一件事的心流时刻越少。按照网络中阐述的方法实践一段时间后,也没有明显提升。


你越看越着急,觉得别人行,自己为什么不行,还会陷入焦虑时刻,反而最终让自己距离心理期许的方向越来越远;问题根本在于,你对心流理解不够。


什么是心流(flow)


心流是进行某项行为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精神状态。处在这种状态中,即便有人在旁边放音乐、朗读,你也能专注做好手里的事,并且体验到专注带来的喜悦感。


我还是把它具象一些:


做某件事会忘记身体的饥渴、微反应、以及时间,会和做的事完全合二为一,维持一种投入其中的纯粹且安定的状态;如灵魂附体,仿佛借用肉体只是来完成它。


网络里大家也会说,进入心流后,会感受到能量激发、创造力明显提升的感觉,我完全认同这些观点。然而,如果仅仅强调这些内容,是否会给那些没有获得心流状态、想要找到心流、渴望长期进入心流的人,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呢?



事实上,是的。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不仅会造成挫败感,还会断绝希望。同样的道理,这也是我为什么很少过分强调冥想可以给人带来神秘变化一样。


因为,我在尝试“冥想”的过程中发现,一般人很难闭着眼睛去回忆、感受一天中的每件事,并在脑中复盘。


相反,如果我告诉你,不需要闭着眼睛,你只要进入思维空白状态,不断深入事情当中思考,这也算一种冥想状态,反倒会给自己几分坚持下去的信心。


所以,面对心流,我也有不同的看法,我将按照心流理论提出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心流可以让人发现另外一个真实的世界”的说法进行解析。


我的想法是,每个人都在被眼前虚构的世界所蒙蔽,每天起床要打开手机,思考今日工作,感受与推演的其实并非当下真实的世界。他所讲的心理初心,首先要从迷失和幻想中,回归真实且本来的自己。


为什么呢?


大家只有在特殊环境交错时,偶然又短暂的瞬间中,甚至面对千钧一发之际,才能看到冰山一角的另外一些东西,也包括自我的另一面。但是,通过心流就没那么危险和麻烦。


通过安静的脑力活动,或者说简单有趣的体力运动,就能发现另外的我,这种消融内外世界界限、感受当下力量的想法,才是我们想要拥有心流的初心。


所以,现在本末倒置了。


一味把获得更多心流用于推进工作进程、能否高效解决问题上固然重要,但一旦把它变成一种功利主义成功学,就会陷入惯性中。时刻盯着结果不放的惯性执念,恰巧不能让你获得心流,反而还会阻碍你,让你离它越来越远。


到底该如何面对心流呢?


首先,要把它那些玄妙而华丽的词藻拿掉,让它变简单、接地气一些,我们不妨重新描述下“心流”:那就是,一个人沉浸在手头事中,一点也不受外界干扰。


我并没有说任何个人感受,也没让你效率提升,我只是提出一个简单版的定义,这可能与书中看到、或别人讲的有些不同。别着急,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更不会在行动时有挫败感,一点一点地来绝对有好处。


如果按照我的定义,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经历心流。


比如:


  • 打王者荣耀,朋友发信息弹窗过来,团战关键时刻你无法回复,心想结束再回,结果结束后仍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中,也忘记了。


  • 靠在沙发上读书,看到精彩绝伦的内容,深深地被它吸引住,你忘了时间,不停地翻页,直到好久后才缓过神,想起中午饭还没吃。


  • 在微信群跟别人热火朝天地聊天,甚至忙着回复领导的信息,抬头一看,结果坐过了三站地,可你明明能听到前面报站的声音。


  • ......


仔细想想,这些场景有没有“全身关注”的感觉?这些感觉和日常区别很大,基本不关注外面世界,注意力也不会来回转移,脑子里杂念也没有,全程都能感受到内心的淡定与安静。


所以,每个人都可以进入心流状态,而且,你已经有很多心流经验,只是没有把经验的方法提炼出来而已,因此,简单版定义好处就在这里。


一方面,心流可以帮助你提升自信,而不是让你觉得它很难达到,需要通过努力、刻意准备,甚至需要天赋才能找到;另一方面,你也会有很大的动力,愿意去尝试、探索心流源头在哪里,以及如何进入其中。


接下来,你可能会自然地想到,我该如何找到“这种时刻”,以便用在工作中完成想做的事,而不会感受到痛苦和压力,一旦你有这种想法,可能还会问自己,有没办法训练它,让它随心所欲进入你的轨迹。


因此,我们还需要把“心流”定义,再进行收窄。


并不是所有精神专注都是心流,那些具备创造性,对你有一定难度的才是。显然,进入心流的过程,其实是在解决具体问题,最终会产生结果才会让你感受到充实、满足、喜悦。


现在已经拿掉加在心流上的对结果的执念,重新梳理后的“心流”和之前理解的是不是偏差很大?


我们想要的并非是可以快速把心神聚拢在一起、从各种妄想中拉回自己的方法,而是一种理想状态下,完美创造的过程,该过程让自己高效。



心流进入有两种类型,一种需要创造性思维的脑力活动,另一种只需通过体力活动即可进入心流状态。不管哪种类型,对大多数人来说,首要任务是找到“过渡梯子”。


什么是梯子?


某些事情的实现,需要通过一系列中间步骤进行,好比攀登,要借助工具来到达下一个台阶。进行脑力活动,也要通过一定工具,让自己引入进去。


人们普遍认为,运动对心理的好处来源于内啡肽释放,这是一种过度简化的说法,如果你查阅过资料会发现,人们锻炼时,会产生一种荷尔蒙混合物,包括内源性大麻素,这些都利于进入心流时刻。


拿我来说:


跑步出现心流的状态,和写作出现心流的状态完全不同,显著区别是“时间的长短”,我可以聚精会神写作1小时不被打断,但跑步最长不会超过15分钟,并且很容易被打断。


因为,人的生理感受强弱不同。走路,身体感受强烈到可以完全观察到,跑累了,会心跳上升、呼吸急促、肌肉紧张,更奇妙的在于,心流状态不会在你刚走几公里时就出现。


如果按照6公里体力耗尽算,我的心流时刻一般在4~5公里阶段出现。


当体力将尽未尽,又离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这时很容易触发心流状态,我会突然感觉自己不再疲惫和痛苦、腿脚轻快、呼吸有力,心里没有各种想法和抱怨,就像奔着目标去。


这时可能会出现幻境,认为再多跑一会儿也没问题,这种感觉并不真实,再过几十分钟,一切感觉消退,人就会从另外一个世界中跌落出来,我会再次感觉到肌肉酸胀、浑身汗水、身体开始口干舌燥,脑子也开始杂念变多。


总之,一切又回归到正常人状态。


之前出现过那种美好的感觉,我会迫不及待想要明天跑步时再来,这也是,为什么楼下公园里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们,每天都能乐此不疲地听着音乐跳着广场舞。


那种状态里,心流一旦接近成瘾,你可以找到一个更快乐的自己。为什么简单的心流,往往会比写作、编程、设计等脑力工作更容易找到呢?


毕竟大量运动会消耗一大部分能量。


精疲力尽前,大脑会因为没有足够多的能量进行胡思乱想,更容易把心念集中到一起。虽然大脑只占人体体重的2%,但却消耗着身体30%以上的能量。


简单运动往往是机械性,很容易让人忘记外部环境,让注意力更集中在身体感受上,你往往会在坚持运动过程中,收获健康和更好的身材,这会让你获得更多成就感,开始享受该过程,于是,进入心流的概率才会大大增加。


诚然,心流是过程中得来的,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你必须消耗掉一部分导致精力分散的能量,才会找到“聚焦时刻”。


如果你只是听到一些关于心流的奇妙之旅,就直接试图把方法照搬过来,尝试解决问题,那么,你很快就会放弃,因为几乎不可能成功,最后换来的也只有挫败和焦虑。


这样讲,不知道够不够清晰。


按照我说的,你可以尝试从一项简单运动开始,比如走路、跑步,让自己可以从更大的成功概率进入心流,然后去体验、感受、并注意它到底什么时候来。


直白地说,不同进入心流的方式,它们之间有着促进作用。


有人走路后,回到工作场景也能进入心流,因为太累没有杂念;有人因为跑步后所带来的荷尔蒙能量,刚好转换到工作中去。


有人做项目报告、PPT半个小时后越干越有劲,也能自动进入心流,但有人不同,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容易分心,更做不下去。所以你看,这就是方向路径、规律三者的重要性。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区分是否为心流的标准,要看过程中有没有创造和产生正向性结果,走路进入心流要算的话,发呆、刷短视频、打游戏进入心流也算吗?


我想,可能你误会了。


假设要较真,走路、吃饭这些习以为常每天要做的事,并没有那么简单,正确的姿势走路、正确的方法呼吸、正确的速度吃饭的人,并不多,不信,你可以查询一下。


另外,如果你能在走路中,不断纠正错误姿势、提升走的质量,同时又能得到更好的身体机能与心情,过程中是不是在创造心流?自己有没有获得正向结果?


反之,发呆,只是某一刻单纯停留在“无念”状态里,没有任何产出并不算心流,玩手机刷短视频也并不是心流,你随时跟着内容到处跑,看似学到很多,根本无法控制方向,充其量划分到愉悦状态里。


打游戏的确能进入心流。


但要看“游戏”对你的帮助有多大,如果你是一名职业电竞选手、职业主播,每场刻意练习都在为比赛、荣誉、直播做准备,那自然能产生正向结果。


如果不是,即便你把级别升到最高,过程中一次一次感受到心流存在,依然没有多大价值,毕竟,你没有在当中获得什么价值,不是吗?


我们需要清楚的是,心流概念最初被创造出来,原始目的为找到在生活中增加幸福和快乐的方法,而非应用于创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事实上,真正的创作过程大多充满着痛苦和纠结。


正因这种纠结,才让我们创造出来的东西充满力量和美的感受,其次,心流重点也在“主观体验”上。


不管你是否存在心流时刻,时光都在飞逝,进入心流意义在于,让你感受到这段时光特别有意义,有价值,付出、行动让人满足,从中获得强烈的幸福感,真实感,更能从日常的无聊、乏味、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用一种更宁静的态度对待。


进一步说:


大家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每时每刻都在被信息骚扰,专注力明显下降,脑子里不断产出各种临时性想法,等把注意力从杂念中拉回时,往往又忘记一开始在做什么,或者做到哪了。


这种生活状态,会带来很多烦恼和紧张,并不会令人满意,我们必须随时迎接一个弹窗、一个念头,在这些碎片中,勉强拼凑自己的生活。


你认为这种生活值得追求吗?你陷入其中能感受到幸福吗?所以,鉴于此意义上,不管是冥想还是心流,其目的是,解决令人失去定力和专注力的时代病,让你能够感受当下。


所以,我很少强调心流的神奇。


不停简化定义,目的是让你感觉实现这一切并不难。当学会放弃对结果的追求和执念,从最简单的地方入手,且放下功利心,一点点提升定力和专注力时,反而发现,结果会在不经意间自然发生。



有关性格测试中,责任心强、开放度高、神经质得分低的人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我就是其中一位;但总有一些人只要外面一有动作、有声音就无心进入状态,怎么办呢?


我认为,有几个标志性条件,需要刻意安排下:


1. 必须创造最佳条件


你现在正在看一本书,翻几页后突然手机叮咚一声,你还能专注吗?这时的你很难进入状态,不是因为不专注,而是环境无法让你专注,我在写作时,习惯性将一切通知性提醒全部关闭,并把它放在很远的位置。


但这些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就像,一些人即便把手机关闭,脑袋中活蹦乱跳的想法还会出现。


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有两类事情出现,另外两类天性就会启动,从而进入专注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想分心都难。


其一,对恐惧的逃避。当你感觉危险时注意力才会集中,就像面前突然出现一头狮子,它正在缓慢走过来,你们中间没有护栏,此刻,你还会想着去刷朋友圈,点个赞吗?不会的。


其二,时间的紧迫性。都说吸烟有害健康,甚至丢掉性命,可很多人就是戒不掉,因为他们总觉得离自己太远,假设医生突然开出一份报告单,明确告知多少天要戒掉,不然后果如何,那行动力绝对高。


所以,你心里至少要有一种时间观念,以及对这件事的基本目的性,并非漫无目的想做多少就做多少,拿我健身来说,只要步入健身房,今日必打卡项目、数量已经潜意识刻画在脑中。


2. 不要逆着状态行动


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曾说过一句话“随心而行,做你想做的”,这句话被人翻译成“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认为理解有偏差。


他的正确意思是,做这件事要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而不是被逼着去做,即便工作任务不那么想做,也要把它转化成某种动力源泉。比如,试想着做成后,可能会受到领导鼓励、学到很多知识等。


潜意识里不想做,产生逆反心理,你怎么可能进入心流状态?只有当你做的这件事,是忠于内心的选择、积极主动并享受的,才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


很多人眼中的“被逼着”还有另外一种领会,即到点儿就必须行动,就像,我必须9点50到公司,10点坐在工位上开始干活儿一样,其实,心流效率往往会卡在这里,身体机能不想工作,再如何让它去做,它的效率仍然是缓慢的。


你不妨下次把紧张的思维放一放,时间虽然是公司安排,但任务节奏灵活性在于自己,挖掘一下哪个时间段效率高,试着把认为往那个时间段安排下试试,兴许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挑战设置要刚刚好


人有一种心理,做任何一件事都喜欢一蹴而就,拿起一本书恨不得半个小时读完,打开一个视频,立马想知道结果,做份PPT一上午瞬间想弄完,这怎么可能。


如果挑战性太强,不能完成任务,很容易让你有挫败感,相反,如果没有什么挑战性、不费吹灰之力又让你觉得没意思,没有成就感,所以,对挑战的设置也蛮重要。


举个例子:


我每次写文章并非一口气完成,从选题策划,大量看素材、采访环节、到搭建结构开始写都分步进行,这样全部下来,时间成本非常小,中间累了就休息,休息完成就进行。


每次能量将要耗尽,或者对文字产生厌倦时就休息,这种“停一会跑一会,跑一会再停一会”的小憩感觉,反而会找到心流时刻,你可以试试非常管用。


4. 设计合理的即时反馈


很多人对“即时反馈”存在字面误解,它讲究“即时”和“反馈”两步骤,你玩一款游戏,系统会即时告诉你人物血量还有多少,什么时候需要加,什么情况会导致升级失败。


做事同样,很少有人健身中、健身后,思考“我今天跑步动作标不标准、状态和昨天相比如何、体能属于中等还是优质、器械这样练对不对”,而仅把完成数量作为衡量标准。


讲真的,我以前也这样。


自从上几节健身教练课后才发现,很多时候,你的一个动作不标准,接下来所有的动作都在硬撑,耗费体力不说,还不一定达到理想效果。


另外,即时意义在于减少低耗。你想想看,一件事总拿不到反馈,一直想等到最后完成,这个过程有多难熬,晚上睡觉,你都可能一次次在想着,赶紧完成,赶紧完成。


如果你能做到“即时”审视,就明显不同,你知道自己做到什么进度了,明天要干什么,做哪些,也自然不会感到阻力太大。


为一件事创造良好条件(环境、目的、分块截止期限),不要逆着身体状态去做事,把每个模块挑战设置刚刚好,且建立即时合理反馈,才能更好保证事情的完成,即便每次不一定进入心流,我想,至少你不会一直牵挂在心中。


总体而言:


感受当下,才有创造。


把自己看做环境的一部分,精神力量才不会被自我的关注与欲望吸收,相反,当注意力时刻都在保持警觉,欲望也就很难从自身转移出去,更无法关注内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同学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