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公募债新增违约大幅降低,第三轮“违约潮”是否退去?
2023-08-26 19:51

上半年公募债新增违约大幅降低,第三轮“违约潮”是否退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蔡越坤,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1. 2023年上半年公募债新增违约数量和金额创近五年来新低,违约风险显著降低。

2. 第三轮信用债违约潮退去的可能性如何?数据显示,新增违约发行人数量、涉及到期违约债券期数和金额都大幅减少。

3. 违约主体主要是民营房企,弱资质房企仍存在风险;城投企业在债券市场未出现实质违约,但部分区县级、弱资质平台商票逾期、非标违约等风险事件持续发生。

4. 历年总体违约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我国债券市场累计有253家发行人发生违约,共涉及到期违约债券754期,到期违约金额合计约6713.13亿元。

5. 展望下半年,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分化将进一步加剧,弱资质民营房企现金流仍将持续承压,前期已展期或境外债违约的房企信用风险仍值得关注。

新增违约数量与金额创近五年来新低,2023年上半年公募债市场风险显著降低。第三轮信用债违约潮退?


联合资信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债券市场新增两家违约发行人共涉及到期违约债券两期,到期违约金额合计约5.16亿元,新增违约发行人家数、涉及到期违约债券期数和到期违约金额同比(8家,34期,194.54亿元)均大幅减少。


从违约主体角度看,违约主体均为民营房企,弱资质房企风险仍存;城投企业在债券市场未出现实质违约,但部分区县级、弱资质平台商票逾期、非标违约等风险事件持续发生。


此外,2023年上半年,债券市场重复违约发行人8家,涉及到期违约债券13期,到期违约规模合计约37.94亿元,重复违约发行人家数较2022年上半年(9家,14期,73.76亿元)有所减少。


从历年总体违约数据来看,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我国债券市场累计有253家发行人发生违约,共涉及到期违约债券754期,到期违约金额合计约6713.13亿元。


回顾过往信用债“违约潮”周期,自2014年3月“11超日债”首单违约以来,债市出现三轮“违约潮”,分别发生在2015~2016年、2018~2019年、2021年下半年至今。回顾过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企业违约风险集中爆发?对于投资人、发行人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一、违约率创2014年以来新低


从违约率来看,2023年6月我国公募债券市场滚动违约率约为0.05%,为2014年以来最低水平。2019年以来,公募债券市场发行人主体年度违约率、月度滚动违约率整体呈下行态势,违约风险不断出清。


联合资信数据显示,从2014年开始,公募债违约率开始提升,2016年底升至0.72%,此后开始有所回调;从2018年开始再次回升,至2019年中旬,达到历史高峰至0.88%;此后开始逐渐下降,2021年开始因为房企违约增加,有所反弹,但整体较2019年高峰期呈现下降趋势。截至2023年半年末,违约率仅为0.05%。


与全球违约率对比来看,根据鹏元资信此前数据显示,相较于穆迪全球和标普全球来讲,我国违约率水平仍然较低。例如:2021年标普和穆迪全球的违约率较2020年有大幅下降,分别为0.84%和 0.78%,而我国违约率为0.64%,依然低于全球水平。


从评级角度,联合资信数据指出,2023年上半年,等级调升率和调降率分别为0.68%和0.64%,等级调整从去年的调降趋势转为小幅调升趋势。等级调降方面,2023年上半年我国公募债券市场等级调降数量36家,同比大幅减少。调降发行人仍主要分布于建筑与工程行业(9家),建筑与工程行业受房地产行业景气度影响,应收类账款对资金形成占用、盈利能力下滑;企业性质方面,民营企业发行人调降25家,占比达到69.44%;地区方面,发行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和贵州等地。


另外,从展期情况来看,联合资信数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新增展期发行人6家,涉及展期债券7期,展期规模58.77亿元,展期家数、期数及规模较上年同期(10家、22期和204.68亿元)均有所减少,整体风险出清规模有所下降。新增展期发行人中,房地产相关企业为3家,延续上年展期态势。


二、复盘三轮“违约潮”


伴随着违约率创下新低,是否意味着债市第三轮“违约潮”已经退去?


回顾首轮信用债“违约潮”,根据东方金诚统计,在“11超日债”于2014年3月引爆首单违约后,第一轮违约潮主要发生在2015~2016年,两年内分别有24和27家企业宣布违约,重灾区是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分别有5家和4家企业未能清偿到期债券本息,而且违约金额占比明显较高。


其中,东北特钢、中钢集团、川煤能源、华昱能源等大型中央或地方国企违约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东方金诚认为,本轮“违约潮”肇因系产能过剩、PPI大幅下行、企业盈利能力持续恶化。同样,伴随2016年“去产能”政策全面展开,并在2017年取得明显效果——具体表现为PPI同比回升转正,企业盈利能力回暖,第一轮“违约潮”消退。


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民营企业非标融资渠道大幅压缩,触发第二轮“违约潮”。


东方金诚统计,2018年“违约潮”有两个突出特征:首先,与首轮“违约潮”中国企、央企违约占比高、引发市场普遍关注不同,在第二轮“违约潮”中,民营企业违约占比明显偏高——数据显示,2018~2019年共计新增81家违约主体,其中民营企业多达61家,占比75.3%。


东方金诚认为,2017年金融严监管启动,部分民营企业家对政策环境变化的敏感度不足,未能适时调整资产负债表,也没能及时找到非标之外的替代性融资来源,最终在企业经营情况尚可的背景下,现金流断裂,导致信用债“爆雷”。


2021下半年开始,房企信用风险集中暴露,恒大、融创等大型房企违约。东方金诚认为,引发本轮房企“违约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恒大、融创等一批头部房企为代表,房地产行业长期以来重发展、轻风险,“高举高打”、大规模举债扩张被总结为一条成功模式,而对宏观政策环境变化普遍缺乏足够的敏感性。


东方金诚表示,通过复盘以上三轮“违约潮”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变化对企业信用风险有重大影响。在传导机制方面,一些重大政策变化对企业偿债能力影响的传导期可能长达4~5年,而融资控制政策变化的传导过程通常在一年之内。不过,在每一轮“违约潮”前,如果深入分析不同行业、企业风险特征,以及重大政策变化可能带来的冲击,都能够对发债企业信用风险变化趋势做出预判。


三、警惕房企风险继续蔓延


尽管上半年债市违约数量、金额同步走低,但是仍需警惕后续房企的违约风险蔓延。


根据联合资信数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新增违约发行人均为民营房企,分别为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大地产”)和荣盛房地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盛地产”)。两家主体在此前均已出现债券展期或境外债违约等信用风险事件。


对于背后原因剖析,联合资信指出,从融资端,2023年上半年,房企融资分化依然严重,资金更多地向优质房企归集,上半年境内发债房企以央企国企为主,民营房企发债规模仅占4.07%,且民营房企发债规模难以覆盖到期偿还规模,仍延续净流出状态。


民营房企同样为债券展期的重灾区。2023年上半年,新增两家展期房企,分别为旭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景瑞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关联主体境外债均已发生违约;此外,新增一家房地产关联企业(远洋资本有限公司)发生展期。


回顾此轮房企违约潮周期,根据东方金诚数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下半年,恒大爆雷引爆高杠杆、高周转房企债务危机,楼市迅速降温。截至目前,本轮行业下行周期已超过20个月,近50家房企信用风险爆雷,此次违约潮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远超历史水平。


从违约规模来看,截至2022年底,境内外地产债违约规模达2875.22亿人民币,其中境内债违约规模为939.43亿人民币,境外债违约规模为280.7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35.79亿元。


此外,东方金诚对民营房企2023~2026年地产债到期规模整体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民营房企债券偿付压力分散于2023至2026年之间,其中2023年和 2025年偿还压力较大。2024~2026年各有3个月、8个月和3个月的偿债高峰,单月到期规模均超过100亿元。


展望下半年,联合资信表示,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分化将进一步加剧,弱资质民营房企现金流仍将持续承压,前期已展期或境外债违约的房企信用风险仍值得关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蔡越坤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