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牛车拉卫星:印度这样实现廉价探月计划
2023-10-28 08:58

用牛车拉卫星:印度这样实现廉价探月计划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返朴 (ID:fanpu2019),作者:李贤焕,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印度成功实现了廉价的探月计划,仅花费7400万美元,比一部科幻电影的成本还低。印度航天工程师通过谨慎花钱、慢慢推进的方式取得了这一成就。

• 印度的月船3号成功着陆月球,成为第四个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国家。

• 印度航天工程师通过控制成本、节约开支的方式实现了廉价的探月计划。

• 印度正在借助太空成就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通过航天项目展示科技实力。

在太空领域,印度的力量正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崛起。


8月23日,印度第三次探月任务“月船3号”成功着陆月球,成为继美国、苏联和中国之后第四个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国家。


“印度现在在月球上了!”印度总理莫迪在“月船3号”着陆后,对着电视镜头高喊。随着任务成功,印度逐渐在太空竞赛中跟上了第一梯队。更令人称奇的是,完成这一切的预算,甚至比一部科幻电影成本更低。极具性价比的印度式作风,让太空任务变得更加有趣。


做大事,花小钱        


谨慎花钱,慢慢推进,没有资源大踏步向前,对这样的印度太空计划来说,成功在月球表面着陆算得上是一个历史时刻。


在印度的登月器着陆的前几天,几乎在同样的位置,来自俄罗斯的登月器在最后阶段失控,坠落在月球表面,任务最终失败。


对印度来说,这是一次技术上的胜利,也像是一个涉及到太空实力乃至国力的隐喻。


太空向来都是呈现国力的一个方面。如大家熟知的那样,人类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首次把人送进太空以及首次把航天器送上月球,苏联在和美国的竞争中开启了第一次太空探索的黄金时代,向全世界展现了强大的科技实力。接过了苏联航天工业的俄罗斯,生来就是一个航天强国,一度承包了这个星球上所有人类宇航员往返太空站的接送任务。


如今,俄罗斯的航天实力差不多处于原地踏步的阶段,在一众国际同行的对比中显得步子老迈;身处南亚的印度,则正在借助太空成就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


所以在登陆月球的关键期,印度总理莫迪远在南非参加金砖国家峰会,但他没错过这个历史性的时刻。远程参与了视频直播的莫迪,在画面里用力摇着印度三色旗:“我们正在见证历史。”莫迪极力传达一个新的形象和信号:一个崛起中的国家在全球精英中占据一席之地。


而让印度人更为骄傲的是,此次引起了如此巨大反响的月球任务,经费仅为7400万美元。


这个预算甚至不够拍一部科幻大片,克里斯托弗·诺兰拍出《星际穿越》用了1.65亿美元,2013年的太空灾难电影《地心引力》则花了1亿美元。而早几天坠毁在同样位置的俄罗斯登月器,则耗费了2亿美元。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主席、资深航天工程师S·索马纳特(S Somanath)表示:“世界上没有人能像我们这样做。”任务的成本控制体现在方方面面。“月船3号”因为采用了功率更小、成本更低的推进系统,在飞往月球时不得不选择一条更长的登月路线:在绕着地球飞的过程中扩大轨道,利用地球的引力作为弹弓飞向月球,最终耗时40多天。


赴月示意图丨来源:ISRO


或许是受到商业航天精于计算投入产出的影响,现实因素则是荷包的确不够鼓,印度在开始他们的太空计划时,一直延续着颇为节俭的风格。前ISRO主任苏伦德拉 · 帕尔(Surendra Pal)曾在采访时说:“我们曾经不得不用牛车运输一颗通讯卫星,总共只花了150卢比。”(按目前汇率约为13元人民币。)


印度航天在人力成本上更是极具竞争优势。据报道,ISRO的工作人员超过19000人,其中四分之三是科学家,这个数字超过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永久雇员人数;而根据该机构公布的数据,他们的平均月薪约为2700美元,明显低于全球同行。


精打细算之下,他们为未来的登月计划给出的预算为20亿美元。作为对比,美国2022年的太空预算为620亿美元,印度登月计划相当于这个数字的零头。从另一个角度来对比,印度在太空项目上的投入仅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0.04%,而美国和俄罗斯则分别为0.28% 和0.15%。


还有一种省钱的方式,就是让别人也合伙出钱。受SpaceX公司的启发,印度有一批航天从业者已经开始创业。尽管ISRO上一财年的预算不到15亿美元,但有报道显示,印度私营太空经济的规模已经至少达到60亿美元,预计最快在2025年增加两倍。民营力量被逐渐纳入到国家考量,莫迪政府希望拉动更多民营公司参与,加速太空计划的进展。


从简单的预算来看,印度在太空领域的姿态并不是想要强势赶超,而是以目标为导向,同时能省则省。从此次月球任务成功引起的轰动效应来看,印度已经赚翻了。


软着陆后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片丨来源:ISRO


印度航天的里程碑        


此次月球任务成功,在印度的影响颇为深远。


在民族多样、宗教冲突持续的“散装”印度,着陆月球的画面提供了一个罕见的全民狂欢时刻。在那之前,印度民间在印度教寺庙、锡克教古尔德瓦拉寺和穆斯林清真寺为探月任务共同祈祷,各地学校也举行了特别的观看仪式。


如果不是印度人,可能不容易感受到其中的民族自豪感。过去很长时间里,印度的太空梦还曾是西方媒体的嘲笑对象。《纽约时报》曾经刊登过一幅明显带有歧视色彩的漫画:一个留着长胡子的印度人,一手牵着牛,一边在“精英太空俱乐部”门口敲门。人们也记住了BBC一位主持人在直播里一边翘着二郎腿,一边质疑印度航天:一个仍在与贫困、不平等和厕所不足作斗争的国家,是否应该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2014年《纽约时报》为这幅卡通画道歉。


他们太需要一个成功时刻、一场狂欢,来扫除过往的屈辱和不甘。


月球任务的成功,也是印度本土航天产业、人才证明自己的时刻。大家都知道,印度人在全球的理工领域都闯出了一片天,行业津津乐道的是,在大量的硅谷科技公司里,包括微软、谷歌等全球顶尖的公司,现任CEO都是印度人。


我们在理解这个现象的时候,通常代入的视角是:印度人是否有我们华人不具备的品质?印度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否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其实,在印度本土的人,更关注印度人才流失的现象。


相关的讨论在月球任务完成后,被再一次点燃。在这之前,印度理工学院——该国的王牌理工院校——毕业生超过三分之一选择离开印度,在海外工作和生活。这也导致负责月球任务的工作小组里,有大量毕业生来自印度小城市里的不知名高校,部分原因则是他们的月薪仅为同行的五分之一。


在全民的狂欢里,草根的逆袭让故事变得更加励志。


《华盛顿邮报》的撰稿人Barkha Dutt在一篇文章里说,印度需要更多像ISRO主席索马纳特这样的英雄,而不是像纳德拉(微软CEO)这样的企业家:纳德拉当然很聪明,但低调的索马纳特更应该成为印度人的榜样,他代表了一代有天赋的科学家,虽然他们永远无法像纳德拉一样拥有自己的板球队,或者出现在福布斯富豪榜上,他的收入只有那群印度裔美国人的一个零头,但他们选择不移民,留在自己的国家,然后用纳德拉15个月的薪水,把印度的国旗送上月球。


谦逊、勤奋、拿着低薪为国家默默付出,印度本土航天人从幕后走向台前,他们的形象在历史性的胜利后站上了新的高点。


不确定的下一步        


莫迪办公室表示,在任务成功的基础之上,印度现在应该着眼于新的目标,包括到2035年建立Bharatiya Antariksha Station(印度空间站) ,到2040年将第一个印度人送上月球——目光放到了20年后。与此同时,莫迪也表示,印度科学家将致力于金星轨道飞行任务和开发火星着陆器。


仅从声明来看,这些都是非常标准的航天目标。就像21世纪中国航天的发展路径,从2003年实现载人发射,到2021年开始着手建设太空空间站,同步把航天器送上火星……目前中国的目标是在2030年把宇航员送上月球。某种程度上来说,印度正在摸着中国过河,走着后者过去15~20年前趟过的路。


但仍有最重要的问题还在等待答案:印度能否实现到2040年将印度人送上月球的目标?以及如果要实现,应该怎么做?


莫迪政府给出一个相当模糊的说法:“为了实现这一愿景,太空部将制定月球探索的路线图。这将包括一系列的月船任务,开发下一代运载火箭,建造新的发射台,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实验室和相关技术。”


单说这里提到的“下一代运载火箭”,就是一个遥远的目标。截至今年年中,印度披露的新型运载火箭升力约为20公吨,可以进入近地轨道。但这对登月任务来说远远不够,就算如此,这款火箭也处于设计的基本阶段。


此外,以月球为目标,新的火箭又需要长达十年左右的时间来设计、开发、测试,并最终实现飞行。


火箭,在载人登月任务中是最基础的要素,但目前印度官方对此只字未提,因此留给外界的仍是猜测和怀疑。和莫迪的雄心壮志相比,航天领域有声音认为他们的目标仍是一种陈词滥调,属于先把饼画大画圆的做法。


毕竟2040年这个时间是一个非常暧昧的预期,一方面听上去让人非常期待;另一方面,印度政府也不需要因为时间紧迫,第二天就投入工作。


一种可能是印度进一步接受NASA提出的《阿尔忒弥斯协议》,通过跟美国合作去月球。的确,今年上半年印度签署了一份不具约束力的协议,涉及NASA和印度之间的合作。


但目前看来,这条路径不是很靠谱。首先印度只是27个签署国家之一,而且协议是不具约束力的。对比之下,加拿大已经锁定了正式的合作伙伴关系,加拿大宇航员已经有名有姓地写在了两年后的飞行任务名单里。


换句话来说,要在别人的飞船里塞进印度自己的宇航员,实现起来并不太难,只是这未必是印度自家航天计划的重点目标。


还有另一个可能性,就是买一艘口碑好的星际飞船,解决火箭问题。放眼整个市场,只有SpaceX可能成为那个卖家,但SpaceX目前也仍未实现这个目标。综合来看,这种可能性相当有限,如前文所说,印度的航天之路依赖性价比奇高的本地供应商,而SpaceX给出的价格大概也很难让印度朋友心动。


总的来说,印度宏伟的太空计划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答,而勤俭节约的做法,则为任务预期和实现路径再添上一层不确定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返朴 (ID:fanpu2019),作者:李贤焕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