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者的窘境》是一本写于1997年的书,但书中有关创新的理论并没有过时。
本书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是哈佛商学院教授,当《创新者的窘境》英文版出版时,他还只是位助理教授,而此书一出,他一下子就火了,被人尊称为“创新大师”。
今天,主要从三个方面,给大家分享这本书。一是大企业为什么会失败?二是大企业如何避免失败?三是小企业如何才能逆袭。
一 大企业为什么会失败?
2007年,苹果推出第一款智能手机之时,诺基亚仍然如日中天,占据全球手机市场的40%,净利润72亿欧元。但是,仅仅六年之后,这家手机市场的巨无霸竟然以区区54亿欧元的价格卖给了微软。
更吊诡的是,诺基亚其实早在1996年就研发出了智能手机,它比苹果还早三年掌握了触屏技术,甚至在2007年的时候,在智能手机市场,诺基亚还曾占据半壁江山。
为什么功能机时代的霸主,最早拥有智能手机技术,甚至在智能手机早期市场中也曾占据优势的诺基亚,却抓不住新市场爆发的机会,反而城池尽失,毫无还手之力?
要了解这个原因,首先要搞懂两个词的意思。第一个词叫延续性技术创新,第二个词叫破坏性技术创新。
所谓延续性技术创新,就是对“原有技术的改良”,是在原来的技术轨迹延长线的创新。
所谓破坏性技术创新,就是对“原有技术的颠覆”,它不是在原有技术轨迹延长线上发展的,而是打破了原来技术发展的方向。
大公司之所以失败,既不是因为官僚主义气息太重,也不是因为管理层的决策失误,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在遭遇破坏性技术创新时无法适应,被淘汰出市场。
为什么不缺人,不缺钱的大企业,不能引领破坏性创新?或者在新兴的市场出现后,利用其资金和人才优势,迎头赶上?
答案就是大企业病。
大企业为什么没法避免大企业病?本书作者说,主要由以下三点原因:
1)新兴市场不能满足大企业的增长需求。“破坏性技术”刚出现的时候,性能远远低于主流市场的成熟成品。这时候,由“破坏性技术”形成的新兴市场,是一个规模小,利润率低的市场,根本无法满足大企业的财务目标和增长需求。
2)被客户带沟里了。其实,破坏性技术,往往是由大企业的技术人员率先发明的,因为大企业不差钱,可以在研发上投入很多。但是,一旦破坏性技术被研发出来,进行市场调研的时候,客户通常会说自己不需要这个东西。因为“破坏性技术”太超前了,客户根本不知道怎么用,想不到自己需要它。
3)大企业组织结构不支持破坏性创新。在大企业,干啥都需要做PPT。对于采用破坏性技术的产品来讲,一开始是不知道目标用户是谁的,也不知道能卖掉多少。在这种情况下,项目很难通过内部审核。
二 大企业如何避免失败
当我们知道了大企业是如何失败的之后,自然就能找到避免失败的办法。主要有三点:
一、不要迎合用户的需求,而是要引领需求
用户调研坑苦了甚至坑死了不少企业,这样的案例实在太多。用户需要的不是25寸的钻头,用户需要一个25寸的洞。
几年前,联合利华进行了一项消费者调研,他们访问了一些忠实的消费者,让他们给梦龙冰淇淋提意见。很多人反馈说,当咬这种有着巧克力脆皮的冰激凌时,会有巧克力皮掉在地上或是落在衣服上,非常令人困扰。于是梦龙的食品开发团队便通过调节配方,使得巧克力皮能更好地黏在里面的冰激凌上。当这个改良后的新产品上市后,销量不增反降。
开发团队百思不得其解,不是解决了消费者最大的困扰吗,怎么销量还下降了呢?后来,梦龙团队发现,就是因为脆皮裂开时发出的“咔嚓”声消失了,导致消费者不喜欢了。
这个“咔嚓”声是梦龙冰淇淋的标志性特征,增强了对巧克力脆皮的感觉。消费者本身意识不到这一点,也就没法告诉市场研究人员。后来,梦龙把配方调整回去,以确保这“咔嚓”声清脆响亮。然后销量又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