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还能做什么?(六)
2023-11-26 08:15

五十岁,还能做什么?(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水姐(“秦朔朋友圈”创始主编),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介绍了作者在五十岁时如何找到自己的内核,以及王阳明的思想如何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的内核。作者强调了保持心力不衰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实化、流行和去蔽等步骤来找到自己的内核。

• 🔍 通过实化、流行和去蔽等步骤找到自己的内核

• 💡 保持心力不衰,找到源泉感而不是安全感

• 🌟 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自从写了这个“五十岁系列”,我常常遇到快50岁的朋友们,也会在各种场合场景遇到类似讯息,刷到各种视频,看到各类书中的相关内容。最近几年,我好像都在过一些主题性、限定版、实验性、量子视角的生活。


比如,每天读一本书、抄笔记、录视频做日志已经坚持了300+天了,看《幽梦影》都能读到“天地生气,大抵五十年一聚”之类的描述;


又比如我最近跟吉雪萍老师相遇在帆书李蕾老师的直播间,跟她们都说到50岁的话题,她们毫不避讳和焦虑年龄。吉雪萍老师在《世间的因》里还提到了我们要做“生涯主人”。她为了克服失去女儿的疼痛感,读了心理学硕士,继而博士,并且把极致痛苦化作了她的第一本书,感念世间的因,提出感因系统——安定、积极、韧性、秩序、利他;


还比如,吉雪萍在视频里提到她的朋友罗海琼,最近人们关注她是因为“50岁罗海琼剪短发”的话题,“最清纯妲己”变身爆炸头短发大妈,女儿吐槽“妈妈好丑”,本人回应“我开心就好”。50岁,自由一点,自在一点,不用那么紧张、机械,内在生命才更重要吧;‍


再比如,最近的新闻,45岁的颜宁当选了中科院院士,结合最近讨论热烈的港剧和内地职场剧的大女主角色对比,会品味出另一种感觉。TVB新剧《新闻女王》的剧情里骂人是“人咬狗的世界不适合你,找个男人嫁了吧”,内娱剧则是“活该你没人要”……女人要走“雄竞”,就要抛弃内心里的哪怕一点点要依靠权威、依靠男人的思路。顺便说一句,11月19日是TVB成立56周年生日,再度有了新声量,而《新闻女王》主角佘诗曼也48岁了……


49岁的周迅最近的电影《涉过愤怒的海》的角色也引发热议,她一直在不停挑战自己,同样49岁的王艳在《一念关山》演了皇后,依然端庄,而50岁的李冰冰说因为身体原因没有拍戏了……


另外的热点是,50岁的朱令最近过生日,视频里她爸爸说已经放下了……


生命总是丰富多彩的,生理是程序,物理是世间,心理是过程。我们说生命其实更多活过程,大概就是要经历这些起起落落,阴阳沉浮吧。


我写“五十岁系列”的初心,是为了在疲弱、无奈、劳累、迷惘的时候,重新探寻、认识、运用人的心力。最近我也有切身体会的是,只有你的心力来自你底层的思维,才不会衰竭,那是“根本”和“源泉”所在,故而能自生自长,它可能是某种召唤你一直向前的本能。


我写第一篇《五十岁,还能做什么?》的时候,最初就是看到了55岁,在身心皆在艰难困局之中的王阳明,依然心力充沛地直面广西平叛任务。受他影响的李贽、汤显祖、董其昌、徐渭等等,均在自己的人生、哲学、艺术等道路上,不断做着心的功夫,不仅是修心平和,而且训练着心的创造力、高效能、高力量感。


在对现代人找到内核,并能稳定且高效地运行内核这件事上,心学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解读。面对逼仄、痛苦、绝望、迷茫的环境和心境,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淡然、放下、从容,就能够解决的。人性阶段性特质和事态发展都是变化的,正负能量之间要平衡。如果暂时不知道怎么办,做自己喜欢并能坚持的事、有终点的事,大概是非常好的一个方法。


很多人都在寻找自己该走的路和内核过程中。路上,人要有自己的杖,那是高峰和低谷之间,你的精神能达到的高度、韧度和丰富度。最近我去各地交流我的新书,很多现场观众都说在找自己,找内核。对于如何突破生命困局,这似乎也成了一种刚需。


我说,深刻地自学、自研,研究自己的底层逻辑和思维,找到源泉感而不是安全感,这件事太重要了。可以从某个切口进入,持续不停地追求,跟世事变化无缝对接,随物赋形,总能找到的。



于是,这篇“之六”就专注在用王阳明的思想,帮助我们找到内核。是啊,我终于回到自己的主题研究上。


王阳明是明代多元化的产物,同时在推动多元化,他的出现,是为了解放人们的内心,调动更多一些的人群,挖掘自己生命的潜力。他的出现,极大地调动了中下层人的心,除了士大夫之外,除了仕途之外,人可以追求自己热爱的领域,做点有生命意识、为生命增值的事情。无论穷达,都要做点事。意义不如价值重要。


士大夫普遍认为出仕,达则兼济天下是天职,但是其实他们忽视了自己的整体心绪和精神构造,很多时候内心会逐渐扭曲。


王阳明早年入仕,曾与阁臣李东阳的关系很好,后来却在政治上遭其背叛,这也是王阳明形成心学思想的重要契机。王阳明认为,是因为很多人心术不正,才酿成了黑暗。在后来太监刘瑾的迫害之下,他受了廷杖40之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他更对黑暗有了身体上的认知,那些盛行的学问非常无力,心灵黑暗该怎么祛除?


其实整个过程,王阳明也在找自己的内核。龙场悟道只是开始,人能够一生倚靠的灵丹妙药,是你抛开了所有的名利场,离开了你的家庭环境,你在龙场一个山洞里,只有两个你都需要反向照顾的仆人的环境里,你依然看到的希望的星光,对,当你什么都没有,你还有光,那就是你的灵丹妙药。人自己发光,才是永恒的,这就是“吾性自足”。


苏东坡有他的“倚杖听江声”(在被贬黄州三年后,1082年提出的);王阳明有他的黑洞里的一束光“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在被贬龙场驿三年后,1508年提出的),从此就“此心光明”。那一年苏东坡45周岁;王阳明36周岁。


所以,发现自己的内核,确实是要剥光所有的外饰之后,审视自己身上心上还有什么。


苏东坡在那时候,开始研发《东坡易传》,他写“阴阳一交而生物,其始为水。水者有无之际也,始离于无而入于有也”。这就是易经所谓的“天生一,一生水,水生万物”。从此他的人生就是随物赋形,处处皆有“心物合一”的创造性。


王阳明也研究《易经》,写大传的冈田武彦先生认为:“王阳明的‘龙场顿悟’ 应该和他当时研读《易》 有很大关系。”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最知道时间的圣人孔子提的。(注: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王阳明学得早,领会得深。他的劫来得比苏东坡更早,更多一些。


正德元年(1506年),34岁的王阳明因抗疏之事蒙冤入狱。如同历史上遭遇困厄的文王等人一样,他“玩”起了《周易》,后来在贵州的“玩易窝”,就是他的洞天。易经的功能,不仅仅是预知凶吉,而是千万人依据自己的所修,映照出所能汲取的脱困智慧。中国文化主要是为了投射自己的生命,而西方文化主要是预言理想世界和神圣世界。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系辞上》)。你看,王阳明也强调洗心。强调正心、去蔽,这一点跟苏轼的“战于内”,没有太大差别。


1517年,他在江西平叛,那时候他45周岁了,他“采用安心安民……是以一个救赎人心的大师的胸怀唤醒迷途众民知善知恶的良知,破心中之贼,让他们重回到新生之路上来”。据民国《崇义麟潭化山刘氏四修族谱》记载,1518年,王阳明特意安排麟潭刘氏族人优秀弟子到赣州濂溪书院受学,这与思顺传承至今的忠义传家之风一样,影响皆深而久远。你看,他打仗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忘记的是链接更多人的心和教育。驻旌横水的他在给弟子杨仕德的信中最终提出了其心学名句——“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良知”二字呼之欲出。1519年,“致良知”就提出来了。


所以,在最残酷的环境下,现最纯粹的心。这是可能的,现实的。


章学诚说:“道不可见,人求道而恍若有见者,皆其象也。”“恍若有见”的意思是,虽有所见,但不完全,不彻底,也不具体。作为一种感知,它必然是局部的、有限的、相对抽象的;同时,这种感知又可以由局部向更大范围扩展,由有限向更深层次的无限延伸,进一步由抽象走向具体。


破贼,破心中贼,致良知,恍若有见,变得越来越清晰。这就是他的内核,为什么具有实效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内核来自战斗。


这就是找自己的内核,提炼自己的哲学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他也用了一种方法,叫“用人心的一点灵明,扩充至极,推致给万物”的修行功夫。


所谓“理须顿悟,事以渐除”,找那点启发,那点灵明,就能去慢慢找到自己想做的事,能做到的事。


所谓“为学须有个本源,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为学须得个头脑,功夫方得着落”。



关于怎么找到自己的核心,并保持自己的稳定,苏东坡说的是“战于内”“致极一”,而王阳明说的是“戒慎恐惧”“致良知”,就是要保持心的昭明灵觉。


无论穷达,也不论是苦是乐,都可以丢下历史包袱和内心负重,有机、开放地去做点事情。良知本身不是个道德含义,而是“不止息的动能”。


苏东坡的哲学是水哲学,水就是有无之间的创造物,是“我”可以参与的无限形式,所以可以随物赋形。我一直在找王阳明是什么机制。有无之后,生了水,“正-反-合”是三重结构,这是苏东坡的创造逻辑。


而王阳明终于1527年,55岁的时候,提出了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教存在非常多的争议,“有积极的张扬者如王龙溪,有谨慎的存疑者如清儒李绂,有否认者如刘宗周、黄宗羲师徒,有激烈的批判者如王夫之、颜元、张烈之流。”


但是,我看出了他的思维底层逻辑。他在“有无”之间加入了“知行”,形成了他特有的四个维度。让原来有的“正-反-合”结构,出现了“正-反-复合”结构,即把人的主观因素,变得更加地明确化、可操作化。把心物合的过程,化成了“知行”过程。


阴阳如何合一,内外如何合一,心物如何合一?王阳列举出细节: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所以,心物要合一,就要通过意和知。


它更加明确了人到底是怎么生出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从而保持心力不衰的。


心力就是意识发动,就是行本身。所以,你得自己有一套意识发动的机制。你发动善念,对善的需求就会很高,内外部都会很高,自觉创造和启发,就是内心自己告诉自己的。


内心对自己要有非常大的引领力,你这颗心怎么能不实时修炼呢?


更确切的步骤在于:


1. 实化。人要不断探索,保持研究,保持认识,保持运用和实验。让内心的发动,在外界有实效、实证、实绩。


2. 流行。你的感情流动,自己其实最清楚,好好沉淀下来品味、把握、研究,喜怒哀惧爱恶欲,其实都可以化作一个具体的作品,或者其他情感产物。用作品心态活着,创作着,会更有连续性和条理。你才能持续发光。


3. 去蔽。找不到自己,必然存在很多蒙蔽自己的东西,对于这种必然性,首先要洗心,要时刻清库存,除杂质,克服很多私欲和负能量,时常怀疑和反思自己,这是人工智能不可能有的功能,它无法怀疑自己也无法体验真正的死亡。


柏格森《进化创造论》里提到生命的进化就是麻木到智能到本能。智能是面向意识的,而本能是面向无意识的。人工智能发展到极致了,也只能开始意识觉醒。


反思,觉知自己的潜能和无意识,成为我们现代人的必修课。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其实人与人的差别就是自学自省的境界和时间。


另外一点,就是空性,不要什么都带着功利心,有时候做事要不带目标,就能松弛下来,回想起来会有别样的收获。生命不用刻意探求意义,不用自证,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又保持随性。


所谓勿忘勿助,心不要忘记、也不要助长,身体内景的变化,保持自然,不要刻意,不要功利,自觉展开,不要急于求成。王阳明说,克己成己,困知勉行,戒慎敬惧,勿助勿忘,必有事焉。


换到现代人身上怎么找到自己的内核?


首先就是保持长久的研究和探索精神,对于影响自己最深、最困扰自己内心的事情,直面因果,挑战自己。格物不如先诚意,扫荡清宁,洗尽本心之明。


四五十岁之人,内心需要更新,需要洗涤,因为有太多岁月的沉淀和尘埃了,我们的内心是否还淳良?


于是,王阳明给了我们三个关键词,归本,自律,觉知


前阵子有个朋友跟我说,他想东西特别复杂,而且一定要把细节想得特别清晰。有一段时间,工作节奏过快,内心压力过大,大脑完全停不下来。各种资金压力、被阴被害的恶性压力等等,他都能觉察,感觉到危机四伏。


其实,外界是战场,内心也是战场,不战无法安心。他一点都睡不着,他去找了一个老中医调理,但效果也不明显,有一次,老中医的小徒弟,大概是个40出头的女生,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这么逼自己,你想的问题就能解决吗?


他想,好像不能,就算跳楼了,也不能。他听进去了,虽然没有立刻好,但过了一个月之后,他的念头被自己转过来了。


首先是归本,他想就算我用尽所有时间、精力、甚至生命,我想做的事情能做成吗?我就算急得走了不归路,事情还在这个世界上。然后是保持自律,自律其实是简单的,它属于日常;再后来是保持觉知。觉知是因为你有本源和核心,所以你除了一心一意之外,还得有个东西,就是王阳明一直在给弟子们写信提到的一个词,“断断休休”。


所谓“断断”是守住善,所谓“休休”是好乐善道,就是人专一之外,人还得是正的,才能持久,不然走入邪魔歪道了。为什么有些坚持,有些专一,它的刚、固执、强硬,会伤了很多人,可能是因为只有断断,没有休休。生命都要生出另一种相须、相使的心,去辅佐、加强,也要有一种阴阳观、调和观在具体的事情里去回转、转合。做能坚持且有终点的事,是人生自足的安全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水姐(“秦朔朋友圈”创始主编)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