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一碗牛肉粉,估值5亿,4年卖了1000万份,如何做到的?
2018-04-27 08:00

一碗牛肉粉,估值5亿,4年卖了1000万份,如何做到的?

文章所属专栏 活动实录

#本文系虎嗅精选第49期大咖私房话实录


虎嗅注:

 

餐饮创业都在谈“单品爆款”,甚至有言:当下餐饮行业是单品为王的时代。牛肉粉此前却并不在其列。

 

毕竟,对于早期霸蛮(伏牛堂已更名为霸蛮)团队来讲,不管从商业经验还是选品,亦或是投资人的反应来看,都在反馈一个事情:在北京做湖南牛肉粉,无一例外都要挂掉。


然而张天一带着他的伏牛堂却活了下来。

 

虎嗅精选从霸蛮创始人张天一那里了解到,霸蛮公司已整体全面盈利,其中电商业务(含外送)销售额占比将近80%,霸蛮成立四年来销售超过1000万份牛肉粉,实现了从餐饮连锁品牌向“零售+”餐饮品牌的突破和转型。

 

2018年4月,霸蛮牛肉粉宣布完成数千万元B轮融资,公司估值5亿元,主要用于核心产品的供应链升级和线下门店规模的扩大。

 

前网红伏牛堂,改了名字,就此甩掉了陈年的偶像包袱,张天一除了想撕掉“最擅长做社区运营餐饮品牌”标签之外,也是对做餐饮这件事有了更稳的把握。过去几年,张天一为霸蛮练了哪些内功,做了什么样的功课,才能在餐饮行业这一片血海之中杀出重围?

 

为此,虎嗅精选团队特邀请霸蛮创始人&CEO张天一做客虎嗅“大咖私房话”,从早期社群打造、品牌授权、到消费升级、餐饮零售化以及霸蛮未来的发展等多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让我们重现“大咖私房话”的现场,跟着张天一一起学习吧。Enjoy~

 

先简单介绍一下伏牛堂,2014年当时我刚毕业,大家都知道“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湖南做为农业大省,几乎穷尽了大米的各种吃法,以米粉最为流行,而当时在北京却很少见到家乡的米粉,于是决定干脆自己开一家米粉店。

 

最早我们只有十万块钱,因为没有任何经验,当时也没有做任何长远打算,仅凭一个想法,项目就启动了。

 

启动的过程很有意思,因为不同味道的牛肉粉源于中草药配方不一样,为了拿到更好的配方,当时一天最多吃过一百多碗牛肉粉,然后就这样开始了第一家店的创业。

 

从创业到今天历经四年时间,很庆幸早期的那些搞法,没有把公司管死,回头来看当时还是做对了一些事情的。

 

伏牛堂共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核心在于产品和用户;第二阶段是服务到产品的升级;第三阶段强调的是个性到个性感的变化;第四阶段霸蛮要做品牌到符号的升级。


霸蛮1.0:死磕产品和用户

 

先看第一个阶段,称之为霸蛮1.0,核心的两个词是产品和用户。

 

日本的小野二郎寿司之神的故事对我影响很大,这也是坚持走上餐饮行业道路背后的一个原因。我问过朋友去过这家店之后是什么感受,他告诉我两个字,压抑,因为吃饭的时候不准照相,更不好意思发出声音,非常有压迫感。

 

做服务行业的都知道,要笑脸迎客,让客户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但寿司之神是反常识的,并非特别在意用户体验和笑脸迎客,而是按照自己的原则去开店、做产品,最后把品牌沉淀下来。

 

以寿司之神作为开篇,是因为早期的伏牛堂也是反经验的,北大毕业后我放弃了很多人生选择,既然选择做牛肉粉,我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定义出一碗我认为很好吃的湖南牛肉粉。所以当时不管商业经验,还是投资人的反应,都在反馈一个事情:在北京做湖南牛肉粉,无一例外都要挂掉。

 

挂掉的理由特别简单,首先,米粉在北方是特别小众的食物,其次,米粉相对比较油腻,不符合当下健康、清淡的趋势。

 

但我就不信这个鞋,给霸蛮牛肉粉定了“四不主义”,分别是:

 

带筋牛棒骨熬汤不少于5小时

 

尽管2014年的时候,大家在提倡健康、清淡的饮食趋势,湖南牛肉粉也并不太符合当下趋势,但我们还是坚持了一些产品原则,汤一定要用带筋的牛棒骨熬五个小时,把胶原蛋白熬到汤里面去,这样汤就会很浓。所以到今天为止,燃气费占据了很高的成本,早期很多顾客反馈味道太浓了,我们还是很任性的坚持下来了。

 

米粉大米天然直链淀粉酶含量不少于25%

 

第二,当大米的直链淀粉酶含量超过25%的时候,无需任何添加剂,只用大米和水,可以使做出的米粉Q弹、爽滑,所以选米特别重要。早期的时候团队并没有毛利、成本结构的概念,全凭感觉来定价,选择淀粉酶高的大米成本就会比较高,但由于早期没有做过商业,情怀大于一切,认为米粉就应该是这样的,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延用这样的大米。

 

牛肉粉SHU辣度值不低于399

 

第三,米粉辣度值不低于399,我一直觉得牛肉粉不辣怎么能行,尽管有人不停地提建议,建议分成少辣、微辣、中辣。但我觉得牛肉粉就应该这样辣,标准就是这样。

 

掌握配方的两位合伙人不乘做同一班飞机

 

第四,最早做牛肉粉的时候,像常德有两三千家牛肉粉店,每一家的味道都不太一样,核心是每一家的配方都不一样。比如霸蛮牛肉粉大概有23味配方,湖南的花椒和四川的花椒,产地不同,味道就会不一样。同样是湖南同一亩田的花椒,在雨水多和雨水少的时候采回来,口感也会不一样。所以当时在研发配方上花了很多精力,直到今天仍然在优化配方。

 

办了保险起见,配方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合伙人知道,并且要求两个人不同坐一班飞机,因为配方是整个产品的壁垒。

 

今天大家吃牛肉粉,可能会觉得好吃或者不习惯,但我觉得产品就是有特点的,早期近乎固执地坚持自己的产品原则,也让很多人觉得霸蛮牛肉粉不够大众化,但事实上经过四年,今天湖南米粉的市场在北京已经变得比四年前大很多了,市场逐渐开阔起来。


在做第一家店的时候,那时候我亲自炒浇头,采买辣椒的时候买成了魔鬼椒, 当时是不知道的,开始很多用户反映太辣了,但之后很多人会觉得挺正宗的,就是这么辣。午高峰过了以后,我自己吃了一碗牛肉粉,辣的根本吃不了,查过之后才知道买错辣椒了,很有意思的是当天大众点评好评很多。

 

虽然是一个bug的事,但在早期做产品的时候,给了我一些思考,如果做用户调研,得到的无非是各种各样的需求,要大众化一点,市场才会更大。但霸蛮牛肉粉并不是做了很多市场调研,听了很多消费者的意见把它做出来的,严格意义上讲是按照自己定义牛肉粉的标准做出来的。

 

很多时候消费者调研其实是靠不住的,因为消费者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做产品,早期创业的三个思考

 

第一个思考,今天的商业一定是充分竞争的,而且是物质过剩的,也就意味着在消费者需求中,显性需求一定是被充分挖掘的,那些简化用户筛选路径的产品更有魅力。

 

第二个思考,在做产品上,想清楚用户的理性需求是更重要的一个事。我们最早做牛肉粉的时候,大家觉得这是反市场的行为,实际上这几年川湘菜、吃辣占比都在快速上涨,霸蛮牛肉粉也是在这之前做起来的,市场接受度也有比较大的增长。

 

第三个思考,简化筛选路径的最好方式是,建立一些自定义标准。比如大家想吃辣的牛肉粉,可以条件反射想到霸蛮。这样的话实际上是定义产品,创造市场,并且市场会变大。去年茶饮市场很火,我觉得喜茶这样的产品,不是市场调研出来的,而是先定义产品再有市场的,也是基于用户隐性需求所产生的。

 

铁钉商品和磁铁商品的区别

 

最近很沉迷于抖音,我在想它跟微博有什么不一样。后来我总结为一种叫“铁钉商品”,微博在登陆的时候需要填标签,根据标签推荐博主,通过博主找内容。这种逻辑看似很尊重消费者,其实消费者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把产品打造成铁钉,往消费者身上靠。

 

另一种叫“磁铁商品”,比如抖音,不用很费尽心思地去关注某些博主,但是当你给“哈士奇”视频点赞,天天给你推哈士奇相关视频,很好地洞悉用户内心深处到底要什么,产品本身更像是磁铁。

 

餐饮应该是一种艺术品,找准核心是关键

 

对应开篇寿司之神的故事,餐饮业不应该是社会底层阶级,餐饮应该是一种艺术,艺术家根据台本去演绎剧情,而消费者对这种艺术品是心怀尊重的。

 

很有意思的事是,去年福布斯亚洲发奖,把我们分在艺术品的类目里,当然,美食本应该就是一种艺术,坚持原则也自然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上美食,所以霸蛮应该是一个磁铁商品而不是铁钉商品。

 

坚持这种产品原则,或许会排斥掉一部分顾客,但同样会吸引来绝对同质化的一群人。IDG在投天使轮的时候,给我们做了非常完整的消费者调研,发现用户群75%是女性,其余25%男性基本上也是被女朋友拽过来消费的。

 

第二,年龄上呈现低龄化,超过70%的用户是在18-32岁这个年龄段,用户群趋同的好处在于,用户群画像会比较清晰,品牌定位明确。

 

A轮融资的时候,我记得我们只有四家店,当时投资人给的价格也比较高。他说你的核心不在于店,核心在于运营用户的能力,因为当时社群的互动状态非常好。

 

做好社群运营,让霸蛮迅速火起来了

 

霸蛮第一家店,因为资金有限,选址在了人流稀少的地下一层,甚至转让费都不收,开业前半个月一个人都没有,每天的营业额在一百块、两百块这样。后来想了一个办法,注册了大概50+微博号,男女各半,注册之后每个号发二十条左右的微博,用马甲号互动,让它看起来是一个真实的用户。

 

之后用这些帐号去微博上搜关键词:北京、湖南,粉丝数量大于一千而小于五千的群体。北京和湖南两个关键词搜索出来的是潜在天使用户,粉丝数在一千到五千之间的用户,一般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并且不会收广告费。

 

找出来以后,用异性的号去聊,把这些人拖进群,聚集到线下,最早的时候大概有两千人,五六个群的规模。


我当时计算了一下全北京的湖南人,不到一百万,搞定有影响力的两千人,已经足够确保一个小店在这群人里有好的口碑了。所以通过微信群达到了第一个目的,就是第一家店要火起来,完全不是因为那家店的位置。

 

在2014年4月底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关于伏牛堂品牌故事的文章,当时微信公众号粉丝两百多人,发出来后,转到几个微信群,发现在半小时阅读量超过了十万加,转发数量1350多,也就是2000人的微信群,有50%的人产生了转发行为,最后品牌一天内被很多人知道。

 

社群运营的演变

 

群运营得到了正面反馈,于是决定把更多的核心用户聚集起来,最多的时候将近100万人,如何管理成为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当时我们做了60多个兴趣小组,由最核心的用户参与管理,定期组织兴趣活动,伏牛堂提供物料、资金支持。

 

到2017年的时候,发现人数太多超出了运营能力,于是决定采用“三三三制”,把社群分为三千、三万和三十万,最内层的三千,我要亲自互动,基本上每个人都认识,也包括最核心的2000铁杆。三万人的社群由用户体验部运营,最外围的三十万人,由3000核心用户根据设定的规则来维护,

 

这样做背后的理念也很简单,因为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是碎片化的麦克风,消费者同样也是自媒体,所以品牌运营用户的价值也逐渐的体现出来,用媒介部门的思路搭建社群体系将会事半功倍。

 

商业竞争的四要素

 

到今天为止,总结来看商业竞争分四个要素:生产、渠道、用户和产品。

 

改革开放以后,企业的核心要素往往就定义成生产了,包括今天很多A股企业,大都是有工厂的,服务业很难上,早期就是鼓励生产,健力宝的时候,经销商在门口排队搬货,产能不足。

 

之后到了第二个阶段,核心竞争力变成渠道,沃尔玛线下大卖场、电商都是高效率的渠道竞争,餐饮业也是如此。

 

好多餐饮前辈去做中央厨房,其实就是在做第一阶段生产的事,到2011年前后,购物中心渠道的兴起,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2015、2016年天猫双十一销量封顶,关于线上、线下效率问题的讨论逐渐减少,现在到处都是工厂、中央厨房,企业不用自建生产基地。

 

今天有很多关于新零售的讨论,盒马鲜生的价值无非是把消费者变成了用户,把标品的消费切到APP上,非标生鲜体验的部分留在卖场,给传统卖场增加用户的维度,最终变成企业核心的商业竞争能力,如果把盒马鲜生定义为新零售,其核心不是生鲜,而是赋予了用户维度。

 

网易严选核心能力是知道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并且按照产品逻辑去设计出来,所以其核心能力是产品能力,所以它才能在电商渠道饱和的情况下逆势上扬。

 

时代不同,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在发生变化,用户和产品逐步取代生产和渠道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

 

霸蛮零售业务也是基于此展开的,如果餐饮的出路只有开店这条路,那么企业的增长在早期将以极不稳健的姿态疯狂扩张,以早期的运营能力,很可能就挂在路上了,何况购物中心、商业地产全是存量市场,把增长赌在渠道上面,开发能力再强,一年交付几十家店也会很难。

 

霸蛮2.0:零售化布局

 

2016年我们有过一个讨论,伏牛堂到底是一家做什么的公司,首先是做购物中心还是街面店,第二是做直营还是加盟。

 

伏牛堂之所以存在是解决了用户想吃辣牛肉粉的需求。逻辑上讲伏牛堂不是一个开店的企业,而是卖牛肉粉的企业,开店只是满足用户能吃上牛肉粉的方式之一。

 

后来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能让更多的人吃到霸蛮牛肉粉,当然开店可以实现,但五年之内开到像麦当劳店铺一样多,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思考如何让用户在任何时间维度都可以吃到牛肉粉。

 

于是在2016年霸蛮米粉开始外送业务,并且外送业务占比很快超过堂食,2016年末基于社群流量开始试水电商,今年在外卖、电商、便利店等四、五百个销售渠道都可以看到我们的产品。

 

餐饮零售化的核心是破除餐饮的边界

 

这两年突然开始讲新零售、消费升级,我就开始琢磨,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意?


后来我总结,餐饮零售化的核心是破除餐饮的边界,让产品在更大的时空范围里流通。吃这门生意的本质是一门时间生意——


按分钟划分,就开餐饮店;

按小时划分内,就送外卖;

按天划分,就做便利店里的冷柜微波鲜食,配送范围可以达到百公里范围;

按月和年划分,就做食品工业。

 

从2014年到今天,餐饮业的商业模式在严格地按照时间维度演进。

 

2014年当时出现很多所谓的互联网餐饮,核心是餐饮行业在分钟维度的再造,摒弃原有的堂食大餐化,向分钟维度堂食升级。

 

2015年-2016年,基本上是外卖平台在打仗,餐饮业实际上是在小时维度竞争。而盒马鲜生是在天这个维度上竞争。我觉得未来两三年,餐饮业应该在年月时间维度上竞争,食品品牌将会迎来新的再造机会。

 

中国最早是没有超市概念的,最早是菜市场,在当时,永辉超市模式最大的亮点是农改超,就是把菜市场和日杂百货放在一块进行组合。菜这个部分是属于天维度,日杂基本上是年月维度,所以永辉超市是天加年月。盒马鲜生无非是加上外卖和生鲜,所以它的时间维度就全了。

 

我觉得所有的餐饮企业模式,都是在做时间维度的排列组合。比如专做外卖,就会出现达美乐这样小时维度的企业;麦当劳实际上是小时加分钟,外带和堂食的组合;星巴克四个时间维度全占,包括商超渠道、食品零售、堂食、外带。

 

康师傅牛肉面先从低端的年月零售食品做起,之后开始线下门店的布局,目的也很简单,提升消费者对方便面的品质感。但康师傅是由低端往高端升级,尽管供应链做得很好,整体体验还是会比较差一些。

 

对于吃这门生意,我认为应该是先定义细分维度,再进行其他维度(时间、空间)上的叠加,零售产品是要借助实体门店流量、品牌进行扩展的。

 

很多新零售、消费升级都可以用维度去拆分,霸蛮门店做的是服务,产品化是为了开拓外送+电商的零售,目前超过总收入的70%,所以霸蛮定位是一家卖牛肉粉的企业,而不是一个开店的企业。

 

当我们在做公司价值评估的时候,作为一家餐饮企业,霸蛮门店有了额外2倍的收入增量,因为门店虽然只有20家,但如果把公司总收入平均到20家店,每家店的收入都很高;作为一家零售企业,霸蛮有自建广告牌并盈利的能力,餐饮门店就是我们自己的“分众传媒”,并且可以依靠广告牌盈利。

 

所以,饮食应该是一门关于时空维度的生意。

 

霸蛮3.0:从个性到个性感

 

后来我们做了一个美食故事剧《灵魂粉馆》。启发来源于《聊斋》,《聊斋》实际上是一个卖茶的人写的书,通过以茶会友的方式听故事。《灵魂粉馆》也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来做剧本,讲述平民化的故事,不做过渡的艺术包装。

 

最早是以视频的形式做了半年,到现在开始转音频,每期两个用户分享故事,比如,我们采访过一个老师,在青海支教七年,他说“这个世界上可能只有我在海拔4000米的雪山脚下吃过牛肉粉”。

 

霸蛮每年合作超过50部的电影和IP网剧,大概20部会做深度定制,包括主题门店、零售产品定制、双方宣发资源的分发。

 

比如《我不是潘金莲》,故事情节比较符合霸蛮的品牌调性,所以我们当时谈了独家的餐饮行业IP授权,并且是以资源置换的形式。

 

为什么做IP?其实主要在于霸蛮拥有30万18-30岁的精准用户群,70%是女性,所以我们可以相对便利地跟任何一个品牌进行联合合作。

 

每年霸蛮都会举办世界最大米粉挑战赛,我希望霸蛮不仅仅是一碗牛肉粉,而是品牌故事,第一是江湖传说霸蛮牛肉粉特别辣,很多人好奇来吃;第二是大家听说创始人很有故事,但创始人的故事不可能讲两年、讲五年,所以品牌就需要不停地有内容,产品研发要不断迭代,归根到底是吃的生意。

 

对消费升级和个性的理解

 

消费升级就是满足年轻用户,东西变得越来越漂亮,设计越来越重要,包装越来越冗余,因为,年轻用户需要个性。所以消费升级代表的更多的是年轻化,强调用户个性。

 

很多人会认为星座是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其实星座并非是个性产品而是工业品,按照生辰不同分为十二星座,用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套用模块来输出对应的个性分析结果,并且让每一个读者都觉得是在说自己。所以星座之所以成功,本质是在于它以工业化生产的方式高效输出,又不会因为标准化输出,磨灭用户的个性化。

 

消费升级其实是不需要满足所有用户个性化的需求,消费升级的存在是因为,用户需求发生了改变,希望有个性化的东西。

 

但大家不要忘记一个事情,消费者需要个性真的就要满足他的个性吗?以及消费者真的需要个性吗?


体验上升,效率下降

 

回归到商业,商业的弊端是效率,效率是标准,标准就是减少个性,用户永远需要体验,体验就是个性,个性意味着没效率,所以这是基本的商业矛盾,所谓的消费升级就是把矛盾给突出了。

 

最后的解决方案变成B端是标准、高效的,C端提供个性化的体验。比如苹果手机就是典型例子,乔布斯时代苹果手机就是一个尺寸,两个颜色,很高效的工业品,但没有人觉得它是街机,因为每个人的软性APP都是个性化的。

 

小米最早的口号叫“为发烧而生”,后来做红米的时候改成了“小米手机就是快”。其实小米的产品逻辑没有发生变化,我做过一个调研,你还会用小米的产品吗?当时两种不同的答案,第一,我会用小米的产品,因为它确实是同等产品中性价比最优的;第二,我会用小米那些放在家里的产品,比如空气净化器、音箱,但手机不会买小米的,因为掏出来很没有面子。

 

但是在消费者眼中,小米的品牌个性感变化挺大的,从一开始价格没有苹果高,但有个性格,到现在产品不再那么高端,甚至跟市场主流产品没太多差别了,个性感对品牌来讲始终是非常重要的

 

个性,是效率和体验失败的搭配,而个性感,是效率和体验兼顾的完美方案。

 

餐饮扩张要兼顾效率和体验

 

用户不需要个性,需要的是个性感,好的品牌,能够兼顾效率和体验,提供个性感。

 

霸蛮在开到五家店的时候,当时跟一个餐饮业前辈讨论,发现霸蛮当前紧要的不是扩张。


因为每多开一家店就要摊薄流量,当单店利润率做不到15%时就不要去扩张,所以之后霸蛮就在思考如何做好产品和零售,到今年为止,开店的速度可能会快一点,因为要解决效率和复制的问题。

 

如果企业认为消费者要的是个性,可能就要以降低效率为代价,很可能收不回成本,但如果是为了营造个性感,可能做个毛坯房,在里面搞一些软装,最后消费者感觉也挺好的,挺有个性的,付出的成本是完全不一样的。

 

好的品牌,因为要生存,所以就会需要高效率,也需要用户的认可,所以它就需要兼顾个性感和体验。

 

霸蛮4.0:从品牌到符号

 

霸蛮现在究竟想做什么?有一天逛购物中心的时候突然迸发出一个想法,耐克、星巴克、麦当劳这些品牌已经成为时代的符号,星巴克做的不是咖啡,它已经进入符号的范畴。

 

品牌的三个层面

 

我总结,品牌分三个层面:


绝大部分是卖产品的层面,霸蛮今天就是卖牛肉粉的,卖产品的品牌,星巴克第一层面也是卖产品的;


第二个层面,品牌售卖的是一种场景、一种情绪,比如大家去星巴克消费,并不是因为它的产品有多好,而是星巴克的场景满足用户的内心需求。


第三个层面是品牌即符号,未来中国会不会有一百亿体量的餐饮企业诞生?我觉得一个餐饮企业,穷尽想象力去卖牛肉粉,营业额达到几十亿已经很了不起了,如果再要突破,一定是产品要有品牌力,有场景,能够代表一种情绪,最后输出一种符号。                                  

                         

产生符号的时代并不多,中国有两代90后都挺特别的,第一代是1890后,出生在一个千年未有的大变局的格局之下,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变成共和国,由此产生很多领导人。

 

第二代是1990年出生的这一代人,百年未有之变局,刚好赶在学有所成开始做事业的节点。当年麦当劳1955年成立,1966年纳斯达克上市,它成立的时候,美国的餐饮市场跟今天中国的餐饮市场一样处在崛起之际。

 

当时的美国国家经济、政治实力虽然强大,但面对欧洲是缺少文化自信的,它需要文化自信,需要一些符号,这些符号最直接的就是三类:


第一类是饮食符号,所以才有麦当劳和星巴克;

第二类是娱乐符号,所以才会有好莱坞、迪士尼;

第三类是价值观符号,出现很多学者,书写民主终结、文明冲突。

                                                                                       

今天中国赶在崛起之际,未来20年同样需要符号。消费升级如果只是简单的出现一些潮牌,我觉得太片面了,今天讲消费升级,应该是国家的崛起,带来的品牌升级、消费升级的机会,未来一些中国的品牌将会逐渐升级掉国外的品牌,这才是消费升级的理念。

 

霸蛮未来的企业愿景是:世界上有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就要有霸蛮。

 

如果刚开始做霸蛮是出于热爱,但仅仅是热爱,一个事业是不能坚持四年或者更长时间的,霸蛮应该是一个符号,有属于霸蛮的场景和情绪存在,这也是伏牛堂到霸蛮品牌升级的初衷。

 

“伏牛堂”品牌升级为“霸蛮”,为什么?

 

我觉得既然是一个平台,过去伏牛堂的意义更在于牛肉粉赋予它的含义。而霸蛮能够更好地为品牌赋能,霸蛮是一个可延展的词汇,含义是死磕、不服输,这是我们的企业文化、品牌。

 

首先,霸蛮的发音:“BA”、“MAN”,符合全球化品牌的发音基础。其次,霸蛮代表的味道是辣与情绪释放,第一印象是一个辣的、重口味的、释放情绪的东西。霸蛮的符号意义代表着积极、正向、拼搏的Z世代精神,年轻人的品牌形象。

 

金拱门代表着美国一代人的高效,我觉得未来霸蛮,它应该向全世界传达什么是中国的霸蛮,这才是符号应该有的一个地位,而不仅仅是牛肉粉。

 

Q&A

 

Q1:霸蛮作为90后创业企业,四年来怎么保持团队的持续成长?

 

张天一:这个问题其实挺困惑我的,后来读了特别多的管理类书,因为我个人喜欢搞理论,各种理论都在各种时间段小用了一下,我特别注重很多现象层的东西,后来就想明白了。


前两天读《资治通鉴》,讲项羽打完巨鹿之战以后,走进中军大帐,各国诸侯皆跪地拜赴,口顾尚将军。各国诸侯想必年纪不会太小,但这一年项羽只有25岁,严格意义上是90后CEO,能有这样的管理,归根结底是能不能打胜仗。

 

后来总结,其实成为一个将军,能够不停地打胜仗,我觉得这就是管理团队最好的方式,因为在打仗的过程中,不用按任何标准维度区别战士行与不行,不行就战死,行的团队必然越活越强,CEO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打胜仗上,不用在这个阶段思考太多细枝末节的问题。

 

Q2:霸蛮如何在未来进行产品升级,扩大它的受众面?

 

张天一:对于霸蛮未来的事情交给时间就可以了。

 

其次,米粉市场挺大的,自古就有“南粉北面”的说法,北方主要以面食为主,南方以大米为主。据米粉协会统计,米粉、米线属于千亿级的超级单品,但比较糟糕的是米粉确实没有品牌,多以夫妻老店的形式存在。

 

第三,吃的生意能做到多大,本质上跟口味是否是当下主流的选择,并非有特别强的关系,比如有人说中国不会出现中国版麦当劳,因为地域多元,饮食文化多样。但在中国开连锁店最多的品牌就是麦当劳,而汉堡在过去五千年中国的食谱上是不存在的,但很快汉堡被接受,因为它背后所依托的文化符号足够强大。所以吃这门生意能不能做大,跟当下的口味、接受程度没有必然关系,它是可教育的。

 

所以餐饮能不能做大,回归本质是能不能做出规模效应,中国餐饮企业还有很多想象空间。第一,餐饮是线性增长的,从第一家店到一百家店,它的规模效应是可以算出来的;第二,从一家店到一百家店,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很难保证质量的统一;第三,很难作出规模效应,比如产品是否有地域半径,各地的供应链是否一致。

 

这三个要素是今天餐饮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美国排在前五十的餐饮企业,基本上就是两类,快餐和休闲快餐,品类上能做大的主要是汉堡、炸鸡、薯条这些,基本满足规模化效应的特质,第一,单品市场规模大,最重要的是可以标准化,因为标准化就意味着可以无限趋近于零售的逻辑,一旦趋近于零售的逻辑,就可以在供应链上有优势,最后做成超级品牌,品牌垄断品类。

 

暂且不讨论中餐范畴,快餐单品系列的机会,在于面条、米粉、包子、肉夹馍、饺子、火锅等品类,标准化程度高,存在规模化效应,并且有一定的市场基础,满足生意做大的基础条件。

 

Q3:霸蛮目前的盈利点在哪一块?


张天一:客观来讲,如果要看利润率,门店高,电商的利润率是薄的,但是要看利润额和增长,我觉得电商肯定是更好的,也更有前景。

 

Q4:配方保密性的管理上,大概是怎样的操作流程?其次关于产品迭代您怎样理解?

 

张天一:配方由我和合伙人分别保管,拆成A、B、C三个部分,C方基本上产品部门都知道,当然我们也会和供应商签保密协议。A方是我亲自去做,B方是合伙人亲自去做,最后三方凑起来,实际理论上是我们没有一方是知道完整的,因为它在进到工厂的时候是一袋一袋粉末的。

 

第二产品创新,霸蛮核心主产品是牛肉粉,口味、配方,供应链都在不断迭代。产品体系上,每个季度会有30%的产品创新和迭代,因为本来我们的SKU就不多,保持一定频率的更新和迭代是非常重要的。

 

Q5:您怎么看中式快餐下一步的发展?

 

张天一:现在看中国餐饮行业,我更多的是站在现在看未来,我觉得挺好的,当你真的去研究1955年麦当劳成立的时候,冷链配送在当时有巨大的突破,这也是五六十年代美国的快餐行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核心原因。

 

第二,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基本上战后这一代人已经成熟,出现新的消费市场,市场各个方面得到改良。

 

第三,以麦当劳为代表的这类企业, 1965年上了纳斯达克,行业开始有资本注入,麦当劳作为行业的营运者,很快给这个行业找到公司价值的估值模型。

 

第四,从海外扩张的大环境层面看,当时的国家国运在上升期,所以这些品牌借着全球化浪潮开始海外扩张。


第五,以麦当劳为代表的这些餐饮行业的创始人的背景和素质,跟此前美国那些饭馆的经营者的素质有较大的区别和改善。麦当劳前十年,投入最重的一个是薯条,投入三百万美金做研发,成立汉堡大学,做持续的人才培养和输出,行业人才的结构得到流转和升级。

 

所以我觉得中国餐饮企业未来能不能发展好,第一看有没有消费市场;第二是供应链的发展;第三个是否有越来越好的人才供给进入到这个行业,资本的注入。以上几个要素全具备以后,就要看这个行业是不是足够大。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