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对人生的影响,真有那么大吗?
2023-12-28 15:35

考研对人生的影响,真有那么大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WEEKLY (ID:phoenixweekly),作者:章鱼,编辑:闫如意,原文标题:《“如果当年考上研,我也许就找不到工作了”》,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讨论了考研对人生的影响,通过几位考研经历者的故事来探讨考研带来的实际影响。文章指出,考研对人生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大,个人的努力和选择才是决定人生的关键。

• ✨ 考研只是人生中的一段经历,对人生并没有决定性影响

• 💡 在职场中,工作经验比研究生学历更重要

• 🚀 个人选择和努力比考研更能决定人生的路径

上周末,“考研”霸占了热搜榜的半壁江山。



虽然有数据显示,2024年的考研报名人数比上一年减少了36万。


但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438万,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1179万人, 考研人数占到了毕业生的1/3以上。


考研依然是毕业生面临的“刚需”选择之一。


“卷不动”的大学生,依旧躺不平。社交媒体上,考研的重要性被不断拔高,有了“二次高考”的别称。



网络上更是出现了“一研为定”的说法。



考研对人生的影响,真的有这么大吗?我们找了几个毕业多年的人聊了聊他们的考研经历。


他们有人一考即中,如今过得怎么样?也有人几战依然落榜,如今会不会对此感到后悔?多年后再回首时,考研于他们的人生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考研,一条理所当然的就业缓冲带


不是所有人在决定考研的时候,就清楚地明白读研的目的。


更多情况下,考研只是被压力裹挟而作出的选择。


刘磊选择考研,“是因为对未来一无所知”。


临近毕业,考研、工作、考公、考编......这些选择全都摆在了刘磊面前。“如果工作,在哪里工作,是老家,大学所在的城市,还是一座一线城市?”


陷入选择困难症的时候,刘磊习惯让别人替他做选择。


“我先报名考研,能考上那就去上,一击不中我就立刻罢手去找工作。”


抱着“随缘”的心态,刘磊在备考中安安稳稳度过了大四上学期。


成绩揭晓,落榜。他却有种如释重负的轻松:“至少我排除掉一个错误选项。”


在考研这种问题上,刘磊自称有点像宿命论者:“我想,这是天象示警了,鸣金收兵吧。”


接受落榜是天意的刘磊,很快就收拾好心情,从图书馆走向了招聘会。几个月后,他找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31岁的时候,他回看考研决定笑着说了两句话:“现在回头看考不上太正常了,我根本没真的想考啊!”“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不要考研,那你一定不需要。”


有些人把考研当作命运的测试,也有些人对考研抱有更加实际的期待:缓解就业压力。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接近60%的考生选择考研是因为“就业压力太大”,希望通过考研“增强就业竞争力”。


章琳就是其中之一。


高中的时候,她和家人就都默契地认为:大学毕业后一定要考研。章琳不记得这种共识是怎么达成的,也没听父母说过考研对人生有什么具体的好处。


“反正就是朴素地认为:多读点儿书对未来总是有帮助的。”研究生毕业后再回看考研的决定,章琳的心情有点复杂。“当时没想那么多,现在再看:考研最直接的动机或者说最大的好处就是逃避就业压力。


临近毕业,考研失败的同学们因为错过了秋天的校招,不停地参加各种招聘会。有时候,章琳吃过晚饭洗完澡坐在床上刷剧,去市里找工作的室友还在赶末班车回学校的路上。


因为学的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章琳的同学们毕业以后选择有限,专业对口的工作“基本就是去食品类的工厂”。


而工厂意味着封闭式管理、远离市区,以及不够好看的工作服。


在同学们为工作沮丧的时候,章琳很从容地享受着校园生活,还因为考研成功,带着父母奖励的一小笔资金到珠三角旅游去了。


二、考研结果,就像塞翁失马


虽然考研成功,但章琳研究生毕业后的求职之路却一点都不轻松。


她研究生的专业是依然只有工厂对口的食品安全。三年前,本科同学面临的困境,被原封不动地摆到了章琳面前。


2018年春天,临近毕业,章琳手里只有3个offer:


  • 一份是到食品工厂研发酱油;


  • 一份是去连锁餐厅做管培生,从端盘子做起;


  • 还有一份是靠良好形象应聘到的商场化妆品柜姐。


但211高校硕士毕业生的身份,让章琳和家人无法接受工厂、餐厅、商场给出的工作和薪资。


那时章琳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考研确实可以把就业压力延后,但却不能让就业压力消失。


“它更像是一个拖延的借口,让我安慰自己这3年不是无所事事,最起码拿到了研究生文凭。”说到这里章琳叹了口气:“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研究生学习的作用被夸大了。”


临近毕业才发现就业困难的研究生不止章琳一人。


根据上海海洋大学公布的数据,2023年上海全市高校研究生就业率只有40.66%。


也就是说,哪怕在上海,依然有超一半的研究生毕业即失业。


2018年的就业形势不像今年这么残酷,几经辗转,章琳找到了一份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月薪8000,地点北京。一年后,她受够了每月花3000和人合租的生活,也受够了复杂的办公室政治,决定裸辞。


“一看银行卡,余额不到2万。”裸辞后,章琳回老家备考公务员,做起了全职儿女。在章琳看来,“考公的形势也是一年比一年严峻。”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笔试,过审人数与招录计划数之比约为77:1。2020年章琳参加国考时,报录比还是59.5:1。


不过4年,平均每个岗位就多了17个竞争者。


好在2020年底,章琳拿到了天津某事业单位的编制。让她感到庆幸的是:“考编的时候要求研究生学历”“算是用这个学历找到一份工作”。


不只章琳,她的研究生同学毕业后大多都会考编。“还有一部分直接读博了。不过读博最终的归宿,也还是考编”。


章琳有个师兄读研的时候很是懈怠,上午快十一点才去实验室,做实验也是能拖就拖。


“他就想着赶紧毕业挣钱。工作以后发现挣钱很难,工资还不如乞讨多,又去读了个博。”现在,他的目标是留在高校。


不仅研究生想要考编,国考的岗位也更倾向于高学历人才。


2024年国考在整体扩招的情况下, 大专学历为起点的岗位比去年减少了106个。


要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岗位则比去年增加814个,共计增加1654人。


虽然听过不少“研究生考编被提拔的几率更高,薪资待遇和本科也不一样”的说法,但在章琳看来事实并非如此。据她观察,22、23岁就进入体制的人和26、27岁才考进去的人职业发展路径完全不同:“你(研究生)才刚进去人还没认全,本科就上岸的同龄人可能已经被提拔好几次了。”


无论体制内外,2~3年的工作经验,都可以抹平学历带来的发展差距。


李颖生在一个高学历家庭,同龄的兄弟姐妹学历人均硕士起步。


考研失败,完全是李颖意料之外的事情。因盲目自信一定能考上,李颖根本没有为找工作做任何规划。


考研成绩揭晓后,她只好边写毕业论文边求职,终于赶在2018年6月找到了一份还算不错的新媒体编辑工作。


到了2022年,李颖被深圳一家单位外聘为新媒体主编。


团队招人时,她发现大量清华北大复旦的硕士毕业生简历,他们只是为了应聘一份记者的工作。那时的她看着邮箱里的简历,惊出一身冷汗:“如果我当年考研成功,也是今年毕业,或许也会把简历投到这里。”


2011至2019年的近10年来,高校毕业生一共增长了174万。而2022一年毕业生人数就增加167万,应届毕业生人数高达1076万。


一边是毕业人数激增,另一边却是社会招聘岗位的减缩。


根据《2022年度就业趋势数据报告》,企业招聘总体保守,招聘规模比2021年有所收缩。


在李颖看来,昔日的考研失败像极了命运的馈赠:工作经验比研究生学历,性价比高多了。


“2018年的应届毕业生和2022年的应届毕业生面临的求职压力,不是一张研究生文凭可以抹平的。”李颖无比庆幸自己当年考研失败,“不然我就是2022年研究生毕业,一定找不到工作”。


更关键的是,2022年应届毕业生的薪水和李颖的月薪比起来,“要被打5折不止”。


三、人生,才没“一研为定”那么简单


考研结束当天,在互联网搜索“考研”这个关键词,相关的帖子内容是清一色的“心态崩了”。



考研名师们在考前一个月就开始关注考生的心理状态。劝大家放轻松:“坚持就是胜利”“只要不弃考就跑赢大部分竞争者。”


根据中科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有50.44%的大学生打算读研。他们的焦虑风险明显高于不打算读研的学生。


焦虑,似乎已经成为考研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当我们把这种焦虑拿到考研结束多年的人面前,问他们:“再来一次你还考吗?”


出人意料的是,大家的答案基本都是:要考。


虽然章琳凭借研究生学历考编上岸,但她一直觉得过早读研让自己很难对社会有深刻的认知。


研究生毕业以后,章琳自觉“年纪大了,试错成本高”,不能像本科毕业一样尝试很多工作,失去了很多可能性。


如果再来一次,她想先工作后考研。“体会一下职场,看看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如果继续深造有助于职业发展,再去读研。”


2018年,本科读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沈越毕业了。


比起去做经济相关的工作,她更想写东西。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沈越义无反顾考了2年研。


可惜,2次都没能上岸。沈越感觉“天都塌了”。“对小镇做题家来说,人生唯一的路,就是学习学习学习,考试考试考试。”“考研失败,啪!我一直以来赖以生存的路径依赖,断了!”


沈越觉得自己就像脱了轨的火车:“考研失败,小镇做题家无题可做了,根本不知道往哪里走。”


她还想再考,跑去豆瓣上问网友:“二战失败,要不要三战?”


几乎99%的人都告诉沈越:赶紧工作。


停止考研后,自认是“小镇做题家”的沈越,在职场一路开挂。不仅在媒体找到了主笔的工作,还接连升职。工作第四年,已经成为一家知名媒体的内容副总监。


提到研究生考试失败对自己的影响,沈越笑了:“完全没有影响。除了影响了心情,降低了自我评价……”


2考2败,但在职场如鱼得水的沈越,也不后悔考研的决定:“你不考一次,怎么知道研究生不值得呢。”


本科毕业时,山东人王林是同学中的“逆行者”。大学同学不是考研就是考编,他却一心想要早点儿独立,坚定地选择去北京工作。


在社会摸爬滚打10年后,昔日的同窗大多走上了工作的道路,并进入了职场关键期。王林却暗暗筹备起了海外研究生的申请工作。


本科毕业后,王林入职一家互联网公司。10年后,公司为了降本增效“每半年就要裁一次员”。


虽然裁员的名单上暂时还没有王林的名字,但他还是决定转换赛道,通过读研的方式朝着下一个目标迈进。


20刚出头的时候,我们或多或少都曾为“能否拥有研究生学历”而发愁。


但人到30之后,再回看当年的自己,大家都发现:重要的也许不是学历,而是经历。


  • 考研成功的章琳在研究生毕业后,曾无数次怀疑读研的价值,但最终她还是因此获得了考编的资格;


  • 考研失败的沈越、刘磊在本科毕业后遭遇过很多职场挫折,但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并给出了漂亮的成果;


  • 本科还是坚定“不研主义者”的王林,工作10年后开始筹备留学,希望通过研究生学历开启自己事业的第二春。


在他们的故事里,考研和读研只是一段短暂的经历,对人生根本无法构成决定性的影响。


真正能决定人生的,是不断应对突发状况的自己。


在编辑部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同事王动说了句非常贴切的话:“人生有很多路口,有些比较关键,但考研属于那种拐到旁边上个厕所的那种。”


无论是“二次高考”,还是“一研为定”,都不过高压之下人们赋予考研的“意义”,它的实际能量并没有那么庞大。


把考研作为不可违抗的宿命,上岸即是成功,落选就是失败,实则是看低了自己。只要抬头看看身边努力前行的具体个人,就可以清楚地明白:个人,根本不是“命运”一击即倒的靶子。


考研,更算不上是命运的一环。它不过是一种选择,选与不选,何时去选,决定权全在你的手中。


文中所有名字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WEEKLY (ID:phoenixweekly),作者:章鱼,编辑:闫如意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