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生活的艺术家》,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2013-12-26 12:03

读《生活的艺术家》,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一直以来,李小龙都以一个功夫高手的形象闻名于世。但本书却告诉读者,李小龙绝不仅仅是一介武夫,他还是出色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作家、诗人、艺术家、演员、社会学家和灵魂的探求者。他有着明确的人生追求——就是在生活的每个层面都力求完美,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作为一个人,李小龙试图寻求生活的每一个令人惊羡的层面,同时他也被经历的每一个过程所吸引。 

书中,李小龙畅谈了他对功夫的独到看法和对人生的精妙洞见。这些鲜活的文字透过时空,将一代功夫之王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再现于读者面前。翻开这本书,聆听李小龙生命的交响曲,揭秘他传奇人生的智慧源泉。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中说“西方人对李小龙的认识,是已经把他抬到一个哲学家的地步了。” 而虎嗅作者宇见从自己的角度评价此书为“洞察致深 营销致简”,显然他已经明了书中的智慧所在。

下文分别以宇见的书评和图书的序言,来为大家介绍此书。序言是李小龙的夫人琳达·李·科德维尔所写,借用她的话,“在这里,小龙剥掉了他内心灵魂的层层外衣,向世界展示他的真我”,我们一起来认识真实的李小龙。

 ------------------------------------------------------------- 

《洞察致深 营销致简》

                                                文/宇见


学生时代我喜欢看诸子百家,尤其对“道家”着迷。彼时虽喜欢,却多半不能领会。后来读金庸、南怀瑾和奥修,才从不同视角,稍稍强化了我的粗浅认知。

工作后这类书看得少了,但耳濡目染的影响力却是持久。时至今日,这些想法还会影响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和判断。

2013年读到两本好书,在我看来,就像PC装的是英特尔的芯片一样,它们的内核正是道家思想。其一是凯文凯利的《失控》,另一本就是今天想聊的,李小龙的《生活的艺术家》。

今天想聊这个还有个原因:刚刚过去的2013年让我有种感觉,在营销、传媒、互联网以及泛化的商业领域,道家思想的影响力仿佛在一夜之间突然回归。

如果你认为这样的表达不够真实可感,我来尝试举几个例子。

一、“控制”与“失控”

2013是很多领域“失控”的一年。“控制”式的工作方式越来越不起作用。

在媒体圈,传统媒体以上行下效、层层管理的方式生产内容,在去年被UGC模式的新媒体进一步冲击,泥沙俱下、体系崩塌,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事。

营销圈,过去的工作方式也建立在“控制”的基础上,控制媒体、控制渠道、控制人,这是我们默认的思维模式。

传统广告投放,我们立足于Cover庞大人群,“逼迫”他们来看你,以一种近乎“谎言重复1000遍也会是真理”的方式来营销。今天这个被“点对点”的传播结构彻底颠覆。

2013年有很多脱颖而出的公司,在传统营销上的预算是0,他们做的不再是“Control”而是“leading”,是引导。“谎言重复1000遍会是真理”可能仍对,只是用户已不再给你这个机会去重复。

“控制”是儒家思想,带有很强的“我要……”色彩,强调的是“作为”;道家讲求“无我”和“无为”,这不是消极的不做事儿,我将其理解为积极的“不作为”:在今天积极主动地放弃掉“控制用户”的一切想法。

在职场上,过去强调自上而下的“控制”,但今天,“扁平化”,或者像KK所说的“自下而上”的“涌现”,众愚成智的蜂群效应,大规模的网络协作已成风潮。

“去中心化”的另一层意思在我看来就是《道德经》里的“小国寡民”状态,公司采用分布式的工作方式,减少“中心大脑”扮演的角色……

二、少即是多

“少即是多”是道家思想典型,这个表达转化成互联网语言要如何说?

引用知名媒体人申音最近说的一段话:

近来反复琢磨,所谓互联网思维,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可能并不是‘互联网+’,不是多加一个网站APP、多开一个天猫店、多搞一个社会化营销团队、多建个X粉会、多给老板加个V……
相反,会不会更应该是‘互联网-”?减掉一切与最终用户直接沟通的障碍、减掉层层加价的中间渠道、减掉组织多余的架构层级、减掉一切可以外部化的低效内部交易、减掉核心能力之外的所有欲望冲动、减掉基业长青的春秋大梦,回到初心,轻装上阵,或许才可重新赋能……

三、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前几天听了营销大师科特勒的几个音频讲座,庆幸老人家比较长寿,在目睹了日新月异的营销变化之后,他在4P、6P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又有提出了“水平营销”的概念,进一步充实了他自己的理论体系。

但转身思考,这件事恰恰反应出:任何一种理论一旦凝结成书,也即成为过去,从“为学”的角度,你尽可以看遍天下的各种理论,一千零一种关于营销、关于爱情、关于道德的学说,也无助于你去成为一个懂营销、懂得爱或者有道德的人。

互联网的“试错”精神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为学”和“为道”的区别,你可以选择将所有理论积累在头脑中,像一台PC一样,OR,将他们消化变成自己的洞察与实践。

所以KK说:“我认为互联网创业者们应该不断地实验。……创业者可以对此思考,但不必思考过多,而是应该行动做事。”

四、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且不论“神人”和“圣人”这两种我没见过,也无法理解的人,单说“至人”。

现在很多人把Elon Musk视为乔布斯接班人,假设成立,那他和乔布斯将一样“无己”,“无己”的意思是这个人已经化身为某一种精神元素的标签,比如当你谈论乔布斯,则不可能离开“科技”和“创新”这两个主题,那么,你还是在谈论他“自己”吗?

过去对企业领袖个人营销这件事,营销典籍给出的更多是“儒家”的“控制”式的思维模式,典型的就是“CEO声誉管理”这种东西,其核心一是“装B”,二是“上神坛”。

这种高高在上的定位跟现在的传播环境完全背离,坚持“有我”的结果只有两种:装B成功,用户远离你;不成,则跌落神坛变成一个笑话。

那“无我”是什么呢?

把《武侠》里的那句台词:“众生都有罪,大家都是同谋者”反过来说,品牌的最高境界还是应该把“我”的真善美,转化成“众生”的真善美;借由“无我”的努力、“小我”的泯灭,去融入、去消弭、去共建(你说用户参与感也好卷入也罢)、去实现与广大用户的一个“大我”的达成。

在上边这些简单理解的基础上,下面是我对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的一些解读。


原文:“对我而言,功夫的特别之处就是它的简单质朴。功夫仅仅就是以最小的动作和力量来直接表达自我情感。每个动作都有它自身的特性,不掺杂任何使其复杂化的人工修饰。简单的方法往往就是最正确的方法,功夫之道也不例外。”(P29“我对功夫的看法”)

宇见的书评:“功夫仅仅就是以最小的动作和力量来直接表达自我情感。”营销也是,以往我们理解的营销无关自我表达,更多是包装,这种理解有误。在营销中,凡是有违个人、企业、品牌真实“自我”的表达,其实都是有害的表达。它事实上妨害了用户了解、喜爱你。说假话就很难前后一致,形不成统一的认知。

“最简单的方法往往就是最正确的方法”,你可以把能想到的营销方法:PR、论坛、微博、微信、广告、线上下活动等等,全用一遍,也可以只用一种,并把它用到极致。这是我理解的“最小的动作和力量”,只选一种你最有心得,最“轻”又最具“穿透力”的。

“截拳道强调的不是‘增’,而是‘减’。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训练的最高境界通常是返璞归真。因此,重要的并不是一个人积累了多少墨守陈规的知识,而是如何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实用”绝对比“招式”重要。

原文:“当一个人没有风格,就可以适应所有的风格。”(P33“截击拳法之道”)

宇见的书评:“当一个人没有风格,就可以适应所有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没有风格”并不是不了解“风格”、不了解“招式”和“理论”,只是不要被这些招式和理论所“绑架”。

原文:“我们暂且这么说,一种招式的创始人可能接触到部分真理,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特别是随着创始人的离世,他的主张、意向和套路,被他的徒弟及追随者转化成法则。教义被创立、强制性的仪式被设定,理念被制定,最后体制被确立。”(P35“招式是某种倾向性的反应”)

宇见的书评:看看后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再回顾历史,这也许才是很多伟大企业无法基业长青的内因:“弟子与追随者们”热衷于延续过去取得成功的那些“招式”,那些套路,不惜使用“教义”、“法则”、“仪式”甚至“体制”来巩固它们,而不是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找新的“洞察”。

原文:“什么是截拳道?坦白的说,我并没有发明一种新的招式……截拳道并不是一种特殊的制敌方式,加上一些信条和方法,它并不是从某一个角度,而是从许多可能的角度观察实战。”(P38“什么是截拳道”)

宇见的书评:“坦白的说,我并没有发明一种新的招式……”,如果李小龙发明的截拳道,是某种新的招式,那就跟市面上出现过的很多营销理论一样,可能包装、概念上,会有高下之分,但本质上却并无区别。所以,“截拳道并不是一种特殊的制敌方式,加上一些信条和方法。”李小龙说的意思按我理解,这不是某种知识或者程序化、格式化的东西;

“而是从许多可能的角度观察实战。”这与营销是共通的,“营销”之所以有魅力,正是因为无限可能。

这是一系列“以正合、以奇胜”的游戏:当一种手段、一种做法,无论当时多经典多有效,在被大多数人熟悉并掌握后,都无可避免地走向失效。一种新的营销手法会兴起,形式、渠道、手法,都在不断转换着,以另外的面貌出现。

所以营销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跟技术、产品本身的进步一样,它只是从“许多可能的角度”,不断向前延伸着的创新本身。

所以,李小龙接着说:

“刻意迷恋某一技术是一种病态,不管该技术是多么的有价值。”(P43“原始的纯净”)

“今天晚上,我看到了一些全新的东西,体验到紧张的感觉;但是明天这种体验就成为机械性的,因为我想重复这种快乐的感觉。这样的描述不可能永远是真实的。真实的是此时此刻所洞见的真理,因为真理没有明天。”(P98 “武学笔记”)

宇见的书评:的确,“真理没有明天”,一种既定的营销理论、知识会有,因为它们是死的,可以被反复的炮制和修改,添枝加叶、装点上镶嵌宝石的漂亮外壳,于是你可以满嘴SOLOMO,到处讲各种新鲜花哨的Solution和Evolution,装B的感觉总是美好,因为它看起来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但真理没有;

营销实践和功夫一样,属于“此时此刻”,追求“此在”。成功不会以相同的形式重复自己,但大部分人仍然醉心于追求“成为机械性的”,想“重复这种快乐的感觉”,这无非是一种妄念。

原文:“知识总是与时间相关,而‘认知’不受时间限制,知识有一个源泉,它来自积累,源自结论,而‘认知’是动态的。”

“这是一种没有选择,没有需求且没有焦虑的意识。如果你处于这种心境之中,就会有感悟。只有感悟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P99 “武学笔记”)

宇见的书评:“知识有一个源泉,它来自积累,源自结论,而‘认知’是动态的。”我没有见过比这个更深刻的表达!

如果我们从事营销,就像李小龙对待功夫的态度一样,我相信那不是一个寻找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升级、更新“认知”的过程。

“这是一种没有选择,没有需求且没有焦虑的意识。”寻找知识的意识会有“需求”和“焦虑”,因为对于营销知识,或者光彩夺人的成功案例,小米或是BAT,我们总会挑剔,会焦虑,会自觉不自觉地想去追随,会觉得“这个有用,那个没用”,选择本身就是一种焦虑。

按我理解,李小龙这句话的意思,是让我们停止寻找知识,眼睛不要向外看,不要去跟着别人奔跑,那你就已经输了;不要被迷惑,更多地关注自我的内在,寻找“认知”和“洞察”,他说得比较通俗:“感悟”。


这也是宇见希望去写一些感悟,而非营销方法论的原因。可以说,我不擅写方法论,也可以说,我相信,最终是“洞察”以及“感悟”,能让我们的人生轨迹产生改变。

写本文是向一代宗师李小龙的一次致敬;作为一个中国人,普通的营销爱好者,我不认为我们需要盲从于西方营销经典,对它们视而不见也不可取,而是应该打开心怀,接纳、但不为其中任何东西所反制。

“当一个人没有风格,就可以适应所有的风格。”

当互联网人凭借营销创新,以一种“野蛮”的姿态成功崛起,这已证明,营销的核心正是李小龙所指的:不断更新的“认知”、不断保留的“多种可能”、不断坚持的“实践”、以及不遗余力,减掉一切冗余的 —— “简简单单”。

本文来自个人自媒体宇见(ID:yujianyingxiao),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


艺术家之路




《艺术家之路》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真正杰出的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这些杰出的人走过的人生轨迹与我们的交汇之时,就会给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在某一特定的时空,无意间与一位杰出的人相遇也许能改变我们一生的命运。我想,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能举出几个改变了我们一生命运的人。

他们在某种场合激励过你的人生,或许他是你的父母亲、老师、朋友、作家或者一个历史人物。但是,既然你有幸读到这本书,那么毫无疑问,你会认为李小龙或许是那为数不多的、对你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的人之一。

不用说,如果不是在1963年那个重要的日子里遇见小龙,我的生活将会截然不同。九年来我们相濡以沐,对于能同这位拥有旷世奇才的人共同走过九年的婚姻生活,我非常感恩。我同样感恩的是,我能与一个活力四射的人在一起生活,一起分享组建家庭的快乐。而除此之外,从小龙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在他离开我以后的日子里,他还一直引导着我。

一想到小龙在他短暂的生命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便知道,他的精神会永远长存,决不会因为肉体的消逝而消失。他年轻的时候常说,自己体内蕴藏着“一股神秘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激励他选择了他要走的人生道路。我发现,小龙有一个非凡的品质,那就是能够认识到并珍惜燃烧在自己体内的神秘能量。凭直觉,他知道自己的人生有一个使命。正如他容许几千年来的传统智慧通过他得以发扬一样,他同时也在引领着他的自我意志执着地追寻着自己理想中的美好蓝图。

小龙常说,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原因并不在于我们的生命中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当我们面对人生中能测试生命勇气的重要境遇时,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作出回应。追溯小龙生命的主要轨迹,便可知道这些选择对他的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或许也会发现“那股神秘力量”同样引导着他的生命轨迹。他拜师在叶问宗师的门下学习功夫决非偶然,正是叶问大师向小龙灌输了武术之道的伟大意义在乎形体之外。除此之外,小龙到华盛顿大学去学习哲学也不是偶然,他是渴求能把哲学精神融入武术。还有,小龙拍戏磨练自己的演技的时候,他不满足于单单做一个影像制造者,而一直坚持展示和表达他的本真自我,这也不是偶然。一直以来,小龙都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进行自修,以拓展自身的潜能。

小龙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因为他不肯错过任何一个在“事实”和“情境”中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借此拓宽对自己的认识。作为一个读书人,他能运用知识学问进行反思,使智慧成为修身养性的工具。作为一个哲人,他能将具体的艺术准则运用于更广泛的现实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踏踏实实地生活。

小龙有一个真正卓尔不群的特点是,他在将所学知识内在化或生活化的同时,还能传播他的学习过程。无论他是在教学、表演、写作还是演讲,他都能展示自我发现的个人之路。就像他所说的,他在武术和电影中的形象,都是“简单而真实地反映自我”。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个人魅力;从深一层的角度来看,这种勇于剖白灵魂的魄力堪称艺术之魂。就像米开朗基罗从一堆大理石中雕琢出大卫,小龙剥掉了他内心灵魂的层层外衣,向世界展示他的真我。

当你在电影屏幕上看见小龙时,你是否就能从内心感觉到,这就是一个存在于现实的人?是否就是这个敞开自我心灵过程,而使他与其他武术家和演员有所不同呢?私下认识他的人都知道,电影角色中的小龙与现实生活中的小龙并无二致。他在各个方面都是那么超凡脱俗——不管是在银幕前还是在银幕后。

此书中,小龙的言论已经十分清楚地阐述了他的思想,因此我便无须再费笔墨。在此,我非常欢迎大家通过阅读本书来分享他的一些远见卓识,通过他,也许因此你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小龙旅行的终极目的地是一片宁静的心灵之境——也就是生活的真谛。我很确信这一点,因为小龙选择了自我认识,而不是机械地积累事实。在他的生命中,他更倾向于表达自我,而并非角色形象的提升。我相信,他是带着一颗平静的心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的,意识到这一点,我也感到很宽慰。

小龙说过,“认识自己需要花一生的时间”,而他一刻也没有虚度光阴。 
                                                                                                                   
                                                                                                 琳达·李·卡德维尔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