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读乱回:代际差异下的沟通隔阂
2024-02-14 22:03

已读乱回:代际差异下的沟通隔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阿舟,原文标题:《已读乱回的另类沟通,返璞归真的生活要义》,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讨论了代际差异下的沟通隔阂,并分析了“已读乱回”现象的出现原因。作者指出,另类沟通方式提供了对无意义沟通的无声反抗,并让人们在胡说八道中表露心声;而年轻人与上一辈之间的沟通困境主要源于文化差异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文章强调真诚和耐心在沟通中的重要性,以及对生活本质的思考。

• 🤔 “已读乱回”交流方式是对无意义沟通的无声反抗,让人们可以直白地表露心声。

• 🤝 年轻人与上一辈之间的沟通困境反映了代际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存在。

• 🌟 真诚和耐心是顺畅沟通的关键,在沟通仪式中获得亲情的温暖和相互了解的机会。

“如果给您5厘米,您愿意加在哪里?”


“家在成都。”(努力字正腔圆的重庆普通话)


“您对暧昧有什么看法吗?”


“我也很爱我自己的妹妹。”


近期,“已读乱回”的另类沟通方式席卷各大社交平台,看似沟通毫无障碍,句句有回应,实则句句没着落,说了等于没说。


(网友“已读乱回”的段子)


该梗最早出现于博主渣渣辉和他爷爷的对话中,博主用沙哑的嗓子向爷爷表示“我养(阳)了,嗓子难受”,爷爷啃了一口大饼,略带迷茫地表示“不懂什么是羊,什么是狗”,并且在孙子还没起床的时候为其高歌一曲“小孙孙你起床吧,你吃饭我高兴”。


(博主@渣渣辉与和他爷爷的交流)


双方根本没在一个频道上,主打一个陪伴式沟通,有人说这是比已读不回更高级的境界,有人认为这是升级版的废话文学,令人哭笑不得的对话背后是意义空间的不共通。


当我们的交流对象转向上一辈时,已读乱回的现象更加普遍,代际差异使得上一辈与如今年轻人之间产生了难以逾越的隔阂,更遑论进行无障碍的沟通,但从他们朴实的言语中,反而更能窥见生活的真实要义。


一、另类沟通话语下,真诚交流身影难觅


“已读乱回”交流中误差的出现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故意为之,将已读乱回作为发疯文学、敷衍文学的变种以应对各种不必要交流场景;另一种则是缘于语言符号的多义和模糊而造成的误解


第一种已读乱回可作为装傻绝技,句句有回应,态度挑不出错来,但是对方想要的答案是一个没有。


《地下交通站》中贾队长与齐老太一番牛头不对马嘴的对话堪称此类经典。


有人将其奉为圭臬,决定回家过年就使出该绝招,来应付家里七大姑八大姨的尴尬盘问;有人不胜其扰,将其当作互联网的又一奇观,认为又是一种变形的“梗”文学,无形中消解了沟通的严肃与正式。


如果说发疯文学是通过逻辑混乱的词句组接以实现对现行秩序的激烈反叛,那么已读乱回就是通过不知所云的胡乱回复,完成对无意义沟通的无声反抗,主打一个“平静的疯感”。


亚里士多德讲到,“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尤其在步入社会后,在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时,真不免感慨一句“此道幽微知者少”。


正如罗翔所言,“我们也许能够计算出地球跟哈雷彗星下一次相逢在哪个精准时刻,但是我们很难能够计算出对面的这个人,到底此时此刻他心底在想什么。


亲戚问成绩和工资时如何高情商回答、老板安排奇葩工作和加班时如何委婉拒绝,在不具有同等沟通权利的情况下,贴心的交流变成了固定的话术,自由表达的空间被压缩,但言语的解读空间却被无限放大,“说错一句话,可能明早就会因左脚先进门被开除。”


虽是夸张之语,但其中隐含的沟通焦虑已经四散开来。网上各种面对突发状况和尴尬场景的求助帖“如何回复”屡见不鲜。


在这样的视频下,有网友大显神通给出“满分答案”,但更多的是,人们通过故意冒犯来表达出对程式化沟通和不平等沟通关系的不满。


(两种不同“高情商”回复)


话术大行其道,人也终于被塑型成圆滑世故的模样,但撕开表面光鲜亮丽的假面,暴露出的只有索然无味的内里,在沟通中应该居于核心地位的真诚消弭于无形。


已读乱回式另类沟通的出现为这些难以排解的情绪提供了出口,人们在“胡说八道的快乐”保护外壳下得以直白地表露心声,找到自我表达与现实冲突的短暂平衡。


(网友的沟通困境)


二、“文明冲突式”交流困境,困不住的亲情传达


第二种因语言符号的多义和模糊而产生的已读乱回,更多发生在年轻人与上一辈的对话中。


《人类简史》中提到,真正的“文明冲突”其实是“聋子式的对话”,双方都不知道对方在讲些什么,该类型已读乱回所折射出的,正是两代人之间“文明冲突式”的交流困境。


相隔数十年的两代人,在对某些事情的理解上有着天堑般的壁垒,代际差异在“已读乱回”的语境中有了更温和的表现。


“奶奶你知道秦始皇吗?他做过什么大事呢?”


“知道,他给我们生产队修了条大路的门前。”


面对年轻人的提问,奶奶甚至不需要思考,斩钉截铁地给出了离正确答案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回复,何尝不是一种已读乱回,甚至有网友表示“四川人是不是有自己的知识来源啊?”


不止是四川,东北某博主用成语填空考姥姥姥爷的知识储备,面对“一()两()”的难题,姥姥给出了一个合理但离谱的答案——“一天两顿”。


这种交流困境的出现,源于老一辈文化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也源于生活方式与社会环境的差异。


当外孙提问“火车就要开,往哪儿开”时,姥姥犹豫良久,给出的答案分别是“我没想好呢”“海上开”“你猜”“往咱家开”,无厘头的背后是掩不住的辛酸,“姥姥一辈子没出几次门,你让她往哪里开?”


两代人没有共同的意义空间,顺畅沟通的前提无法保障,一切你来我往的问答最终都只能变成闹剧式的表演,交流似乎陷入绝境。


(“已读乱回”背后的理解差异)


事实真的如此吗?


博主难道不知道什么是网恋、什么是暧昧,还像小时候那样将大人作为无所不知的仰望对象?并非如此,作为提问者的年轻人,提问并非为了获得答案,而是想在一来一回的问答中重拾亲情的温暖。


掌握更多社会知识的我们自然而然地认为我们是对的,爷爷奶奶那些不知所云的回答就是“乱回”,但实际上他们的一切答案都并非故意搞怪,而是基于个人理解的经验之谈,交流的真诚毋庸置疑。


当传受双方都付以足够的真诚和耐心时,传播内容就变得无足轻重,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沟通仪式中,双方获得了持续接触、相互了解的机会。


问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已无人在意,重要的是能和漂泊在外终于归家的孩子重新连接起情感的纽带,亲情在此刻得以具象表现。


三、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已读乱回”中关照自我


年轻人与老一辈在各说各话的沟通中确立了“已读乱回”作为仪式的正当性,答非所问的表述里所表露出的淳朴本真生活态度也值得回味。


当博主问奶奶们什么是破防、什么是摆烂,她们给出的答案是“我家之前住的就是破房”“我生气就把东西摆烂”,在他们眼里,世界千奇百怪纷纷扰扰,能理解就理解,理解不了……没有什么是理解不了的。


他们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一切难以言说的情感都归于言之有物的生活,这才是上一辈“已读乱回”的真正本质,不是东拉西扯的盲目想象,而是对生活大刀阔斧的简化和祛魅。


某访谈节目邀请了从5岁到90岁的嘉宾分享人生难题,从涉世未深单纯得像一张白纸的孩子,到历尽千帆人生阅历丰富的老人,他们谈到了成长、财富、爱情、生死种种话题,有人评论“感觉年长者和小孩子,对于人生大事会更直接清晰,中间的,都在混沌中摸索着。”


(从孩子到老人的访谈)


“在混沌中摸索”的我们反而是最看不清生活本质的人,对未来的期待使人不由自主地为其赋魅,自觉遵守着一条又一条看似正确的社会规范,却反而越发看不清生活的本质。


反观上一辈的爷爷奶奶,他们不懂什么是当代流行语,不懂各种转瞬即逝的热梗,甚至对于基础文化知识也知之甚少,所有问题的答案都直接来自日常生活经验,他们似乎与如今的社会格格不入。


(网友对已读乱回爷爷奶奶的评价)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生活的本味在抛却一切表面装饰后才得以显现。


豆瓣小组“极简生活”中推崇“只专注于重要的事”的生活方式,在分享、尊重与包容的态度下探寻生活的本质,这与采访中的爷爷奶奶们的生活方式不谋而合。


(豆瓣极简小组宣言)


不懂网恋、暧昧与秦始皇,不会区分一刀两断和一天两顿的他们,在我们看来简直是数字难民和文盲的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并不因不懂这些有丝毫削减,大不了在别人问起的时候,开启“已读乱回”模式大杀四方。


人世间哪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无论是沟通还是生活,让一切都简单点,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关照自我、保持自我,才是返璞归真的生活要义。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阿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