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万字干货分享:林清轩怎么把客单价从100做到1000?
限免 2019-05-23 11:19

万字干货分享:林清轩怎么把客单价从100做到1000?

文章所属专栏 活动实录

虎嗅注:虎跑团·零售消费团4月参访来到位于上海的林清轩总部,意外发现董事长兼总裁孙来春先生是个“宝藏男孩”——本以为是只去交流新零售,实际上还收获了精准投放、拉新、复购、定位的实操干货,更有现场团员企业家们真诚交流,犀利问答、智慧碰撞。

 

林清轩曾经7次把阿里告上法庭,都是为同一件事:电商低价损害到门店利益,并直接影响导购业绩。接入新零售系统后,林清轩理顺组织架构,重新分配利益,线上成交与导购销售挂钩。

 

之前,林清轩纯粹做线下不知道用户画像;在一年线上运营后,林清轩获得精准的用户数据资产,积累近两百万粉丝,并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促成客单价翻倍,这也是增加线上业务板块带来的好处。

 

孙来春先生认为,新零售可能会过时,但了解消费者、把零售业务端数据化这件事不会过时。此外合伙人邵德全讲述了精准投放的案例,钉钉新零售行业专家邹茂顺门店从链路数字化、生态等角度分析了众多企业的创新探索。

 

本文是此次参访实录的节选,希望对做新零售、精准投放、品牌升级、数字化的老板有所启示。现场还有诸多干货问答及团员深度社交,有不少上下游企业团员已达成深度合作,点击此处报名加入虎跑团,立刻解锁万字实录全文。

 

【分享嘉宾】林清轩董事长兼总裁 孙来春先生

林清轩合伙人兼集团副总 邵德全

林清轩董事长助理 王鲲

钉钉新零售行业专家 邹茂顺

 

【林清轩董事长兼总裁孙来春先生分享】

 

林清轩之前就是一个开线下店,很艰难活着的品牌,突然之间阿里为什么拿我们使劲吹牛,我们都搞不懂。除了盒马拿出来说一说,其他(新零售)没有能拿得出来的成果,就拿林清轩使劲吹。


1.拉新、复购与消费者


消费者买了一个品牌的产品能够复购,本身原因是就觉得这产品用完挺好,用完一瓶自然想买下一瓶,就是品质在说话,这是复购终极的根本。

 

不过也会有另一种情况,就是产品品质还可以,中间被别人截胡买了别的品牌,这说明在快用完之前,恰当的时间内没有实现没有触达;或者品质很好,用户不在你这个店复购,跑到别的店去复购,这就说明服务可能有问题。

 

那么如何促进顾客复购呢?在产品品质还说得过去的情况下,那么就看服务和恰当时间是否有触达,用户就会回来。在店里我们通过导购进行触达,此外总部会用系统自动与用户去沟通。

 

我给大家讲一个场景,我们在北京君太百货开了家店,这家店是在迪奥国际旗舰店旁边,迪奥有一个五十平的店,林清轩只有三十平,又是中国品牌,明显就跟迪奥没法比,但是商场只给了这唯一的位置。我很担心头一次在那儿开店没人,要是前三个月卖不好就会被赶出去。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动作,在方圆3.5平方公里范围内,找到了一万五千个从微信商城或者天猫买过林清轩的老客户。邀约这些老顾客来店里体验,也就是说再来一次就是复购了。

 

我们有调研过复购率,山茶花润肤油的三个月复购率是27%;我们有个红瓶是是精华露,九百多一瓶,本来是拿它当保护伞证明山茶花油不贵的。这款产品没投一分广告费,就是连带,这瓶产品现在三个月复购率可达44%,卖得仅次于山茶花油这个黄瓶。我这个品牌就靠复购活着,靠老会员活着。

 

我们通过会员系统,找到这1.5万个会员的联系方式,甄别出90%左右的有效电话号码,每天给500个顾客发短信,短信内容大体是这样:我们在您附近开了一家林清轩的实体店铺,在北京君太二楼,您是我们的老顾客,到我们店里可以领一个3ml的山茶花润肤油旅行装,价值78元。

 

发送短信之后某个周末的一天,这家店铺来了四十多个人,大概是8%-9%的转化率;平常也就十多个二十多个转化。五百条短信转化来了十到二十个人,大概是3%到5%的到店转化率,到店的人中有30%的人买单就不错了,更多的人是领着旅行装就走了。

 

我们的客单价将近一千块钱,有七八个人买,再加上自然流量产生的业绩,这个店销售额一天在一万块钱上下。原先北京君太认为我们一个月卖十万八万就不错了,实际上我们第一个月就卖了27万,第二个月卖了30万,超出了他们的预期。还有一个现象引起了君太的注意,来林清轩的顾客,有很多都是到了店里指名要买山茶花润肤油,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是因为我们在线上给顾客发了券,通过这些券,我们就知道给谁发了谁没来,谁来了。没来这些人,下个月又有机会送49块9的券,这是精准触达,线上往线下打。

 

这个实验还有个特点,原来这一万五千个顾客从来没在线下实体店买过,只在线上买,我们通知完之后,发现这一万五千人再到线上复购的时候,客单价翻了将近一倍。特别是有将近一千个到门店来过的这些人,无论当时买单还是没买单,只要领了样品走了,客单价都翻一倍以上。为啥?因为消费者不是老在网上待着,来到实体店一看还真有门店就放心了,客单价就很高。

 

这一万五千人都发过短信,有几百人实现转化了,这个店的生意就挺好。问题在北京离得不远又开家店,这些人就不能再发短信了吧。

 

我们找到一直在买林清轩山茶花润肤油的铁粉,一年买好几次的那种。对这些铁粉用阿里的数据银行进行匹配,匹配完之后找到一个共性,比方说25岁-30岁女性,本科以上学历,人均的月收入大概是多少,她的城市属性是一线还是二线,她常买的是什么样的东西,大概贴了四五十个标签。

 

知道了用户画像后,在阿里的数据银行里找到了几百万跟这些铁粉相似的消费者。我们投两万块钱广告费做实验,两个礼拜花掉了19800,还剩二百块钱没花掉,投阿里系的应用,像是地图、淘宝、支付宝、饿了么,总之在各种渠道露出,能让消费者接到这个信息。在这个期间,大概有六千人来领券,有三千人到店,然后有478个人直接消费,还有2500多个人没消费,到店里领了个小样,后来直接带来29万8的业绩。才投了19800,却带来29万8的业绩。

 

最近我也发现一个问题,新零售这个事可能会过时,但是把企业的零售以及各个业务端数据化这件事不会过时,新零售的下一拨一定是让企业从营销端,产品开发端到销售端、推广端,一直到CRM客服端,都把它数据化,进而进入到智能商业。在智能商业有美好的愿景,效率更高一点,可分类,可分析,可整理,更精准。最受益的是谁?是消费者。让消费者不被骚扰,这件事我就觉得挺牛的。没事总给不需要的人发信息,用户就会烦死了,尤其有5%到6%左右的付费者不是收货人。所以未来数据化更精准,这是企业要设法去达到的境界。

 

我们到线下摸了底,春节期间调研164个顾客,发现有40%多是老师、医生、公务员,统称为小知识分子,后来我们就研究小知识分子的消费习性和特色。我们发现有50%多的顾客竟然是用雅诗兰黛、兰蔻,她们说小棕瓶用一段时间没什么效果。但我们惊人地发现,一个CPB的客户都没有,说明林清轩现在无法取代CPB的客户。但是我们的客户有用雅诗兰黛、兰蔻的,说明我们最强大的敌人不是雅诗兰黛、兰蔻,最强大的敌人是CPB。所以有时候你觉得你的敌人是谁,那可不一定。我们以前认为我们的敌人是佰草集,后来发现根本不是,数据的世界就像照妖镜,一照就照出来。而如果没有数据化的指引,所做的决策都可能是错的。

 

在做品牌升级决策的时候我也用了数据。

 

我在2015年去日本,在银座资生堂旗舰店有博物馆,我看了之后发现资生堂的很多产品卖几十块钱,七八十年代的老产品还卖。然后我就问带我们去的一个老板,资生堂那么便宜,贵的产品啥时候出现的?他说是1995年左右,CPB开发高端的产品,以前都是很便宜的。我说1995年是什么年代,他说是美日对抗。我当天在日记里写,中美对抗的时候中国就可以出高端品牌了,前几天还翻出来了这篇日记。

 

另外的数据是,有几个证券公司做了调研,在2016年、2017年这两年,凡是大众护肤品,业绩都在下滑,然而高端护肤品业绩在上升。宝洁业绩下滑,巴黎欧莱雅也在下滑,SK-II两位数提升,兰蔻两位数提升。用我们自己的数据来说,我们开发了这个山茶花润肤油,第一代就卖得很贵是377元,第二代597元,更贵了。第一代的时候1%占比不到,一年时间占比6%。原先我们便宜的那些产品占比25%的都在下跌。内部数据告诉我们,高端的持续走高,大众的越来越低,用数据来指导我们的决策。其实我们也挺害怕,中国哪有高端,高端护肤品都是美日韩的,中国没有高端。如果没有数据支持敢做吗?


 

2.渠道投放测试:武汉电梯广告实验

 

我跟分众传媒的创始人江南春在同一个定位课堂里上课,人家上完课之后写了本书,我上完课之后我花了好几百万交了咨询费,所以人和人智商不一样。最后他请我吃几顿饭之后我还得给他广告费,实际我被他给忽悠了,他老忽悠我让我去打广告,我说我试试,在武汉挑了一些有门店的地段,做了些实验,我们换了几个版本,来去反复测试到底哪个版本人多。

 

江南春说古代高人都是在山洞里修练,没有尘世间的诱惑,所以才能修练,他说要想修练出一个品牌,必须在我电梯里打广告,因为电梯里没有手机信号,你看也得看,不看也得看,他天天老说这个。

 

我就怼了他一下,我说老江你有个观念是错的,因为我在武汉做了点尝试,我放了个二维码,竟然有6777个人扫二维码领了山茶花润肤油,而且还不包邮,上面放着天猫的链接,扫完之后用户的住址、手机全有了,而且拿阿里的数据一匹配,六千多个客。我说老江我赚回来了,我给你这点广告费,我六千多个客赚回来了,因为我一个获客成本好几百块钱。老江说你这事挺奇特,在他的大会里几次拿林清轩吹牛,我继续让他吹,然后把这些广告费继续往回赚。开个玩笑。

 

其实电梯是一个很短的过程,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你解决一个诉求,让顾客能看得见。林清轩如果有一天,再过五年,林清轩就等于修复的话,林清轩就可以值一百个亿,就像王老吉跟上火挂上钩了;SK-II这么大的品牌,一年很高销售额,它最有名的产品是神仙水;雅诗兰黛这么高的市值,它最有名的产品是小棕瓶;LAMER这么贵的产品,最有名的就一瓶产品是神奇面霜。

 

林清轩就老老实实聚焦,就推出一个明星产品山茶花润肤油,虽然也有山茶花系列的其他产品,但是绝对不花广告费跟投放费,只推广这一个。很多人在小红书上看着这瓶油挺火,来到店里,把别的配一套,我们客单价能做到一千多。所以说人不能太贪,聚焦点,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说一个事,我们只提山茶花和修复,其实对我们品牌有好处。

 

我们聚焦科研,三十多个科学家只研究山茶花。别人说你怎么打败雅诗兰黛,我告诉你我打不败雅诗兰黛,但是我有办法在局部市场打败它,就像我们延安五次反围剿,我们只有两三万人,人家五六十万人,怎么能打败国民党。没关系,我只有两三万人,我围歼你五千人,在敌人最薄弱环节打退他,我就能出来。

 

雅诗兰黛没有油类护肤品,林清轩就做山茶花润肤油,集中我方优势兵力,打击敌人最薄弱环节,在这里头我们重新立起它来,其实打了个差异化。你只有差异化,与众不同,人家才能记住。好像我们国内很多品牌也打一个小棕瓶,实际上都在替雅诗兰黛打广告。

 

打败两个可乐的不是非常可乐,而是加多宝和王老吉。打败胶卷相机的一定是数码相机,打败数码相机的是手机。打败星巴克的绝对不是瑞幸咖啡,有可能是乐乐茶跟喜茶,你想用同样东西打败同样的对手,太难了。所以我是从差异化的角度,选一个只有中国才有的一个特色品类。像林清轩这个名,你说我要是做大马士革玫瑰和薰衣草行吗?不行的,一定做中国本土自己的东西,要不就死在那儿了。

 

林清轩正在做的是卡位,林清轩一旦卡位成功,就可以成为代表中国的比较贵的高端护肤品。当然我现在难度就更大了,因为欧美日韩一堆产品压的我喘不过气来,咱别着急,找一个差异化的东西慢慢做。所以阿里有很多媒体推广出来,林清轩借助新零售,屌丝逆袭,全盘升级。其实我们是新零售与定位战略重新调整,两个轨道,非常难。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消费者最短的时间能记住。

 

孙总:你感冒了会买什么感冒药?


团员:板蓝根。


孙总:他一定不是看到了柜台才想到板蓝根,他现在想到的是板蓝根,所以999感冒灵,康泰克,这些都没用,他到柜台一般就会说拿一盒板蓝根。所以未来的竞争不是渠道的竞争,未来的竞争是大脑的心智的竞争,心智喜好简单,讨厌复杂。在电梯广告里用最简单的文字把你的重点说出来,让别人记住,而且有差异化,而且只属于你,属于别人都不行。


提问:重点是免费领东西还是打广告?


孙总:重点是打广告,那个东西放在角落里,适合做个实验。曾经有品牌打了两亿的广告,才有3人扫。后来我们一共花了几十万广告费,有六千多个人扫,所以渠道方觉着很神奇。扫的六千多个人里有一千多人转化了。但现在复盘下来,测试其实不应该放那个二维码,在第一轮里头就是打广告,二维码应该是很成功的时候再放,所以那是个测试,武汉这个测试还不是很成功,应该是放搜索。

 

3.关于系统

 

用户扫导购的码要通过手机淘宝,员工在钉钉后台进行服务。连手机淘宝都没有的人不是我们用户。

 

之所以用钉钉是因为解决了三个痛点。第一个,员工过去扫微信,离职之后把客户带走了。第二个痛点,顾客到门店买货没有提成导购不同意。第三个痛点,我们原先只有顾客的手机号,对于她本人我们是不了解的。

 

我用钉钉加手淘结合,顾客拿手淘一扫,这个导购如果有天离职了,可以把这个客户资料分给其他的员工。第二个,只要用户扫了,就可以在阿里后台数据匹配这个人,她的画像就非常全。第三个就是这个人在林清轩消费,即使是到天猫再买,也算导购的提成,解决了三个痛点。

 

阿里没给我拿钱,没给我投资,我们不会去拥抱任何一方,我们跟阿里巴巴、跟腾讯都是平等的,在座每个人跟他们都是平等,都是公司。它是大象,我们是蚂蚁,大象是踩不死蚂蚁的。

 

林清轩大部分客户都是线下的,现在系统其实都是打通的。比方说三八节,有个服务过两百个客人的导购,再有影响力能邀请20个人到门店里来,就算是很厉害了。很多消费者有可能很忙不愿意来,这个时候如果天猫和手淘打通了,导购在钉钉给推荐优惠券,即便不来参加线下活动,到天猫直接买就可以,转化就比平常自然转化高多了。而且告知用户在门店承接服务,只要买了这些东西到门店里可以接受体验、退货、换货,顾客就有安全感,下单概率更高,转化更高,客单价更高。

 

大家再回过来想一个问题,在微信里别人做微商你烦不烦,你打开手机,淘宝或天猫有人给你推优惠券你烦不烦?天猫或者淘宝本来就是电商平台,而微信是做社交的。我们把优惠券和推送放到手淘里,它的转化率是高的,打开率是低的;在微信里打开率是提高的,转化率是低的,所以各有利弊。不能再深挖了,再深挖就给阿里做广告了。微信可以种草,传播速度很快,微信是是非常重要的平台。

 

提问:您说把用户数据化,那么具体这个数据化你们现在是放在什么样的平台,是放在阿里平台上吗?以前像微信火了之后,很多企业都是把数据放到了微信平台上,现在我们的用户数据是各个渠道分散的,还是说在一个平台上集中管理?


孙总:您兜里有几张银行卡?存在谁的账户里?


团员:大概有六七张,存在自己的账户里。


孙总:跟这一样,无论是在微信还是在阿里,实际上你都要在自己的CRM里存着,你绝对不可以放到他们那里,那肯定不行。未来我觉得公域的这些流量来了之后,一定要变成私域数据,不能变成私域数据的话,就任人宰割了。

 

我们有自己的CRM数据库,放在自己私域的服务器上,肯定是这样。我相信沙漏理论,不是漏斗理论,漏斗漏来漏去都漏没了,大量会员来了之后,会有很多流失。大家都知道漏斗理论,把你的粉丝放在沙漏里边,然后再分层,这些进来了之后,跌来跌去还是你的,我觉得这才比较靠谱,我们现在也做得不够好,理论是讲通的。

 

我们走了很多弯路,前几年我们累计花了五千多万做系统化,证明大部分钱都浪费了。现在客户关系管理有CRM部门在运营,运营的内容围绕着拉新、转化、复活、留存,把用户进行分类,通过不同的服务,比如线下沙龙聚会,针对不同客户推送不同的产品。

 

此外,我们公司在用钉钉协助运营,后台有新零售工作台,统计出一年有182万粉丝,转化106万,然后这些粉丝的用户画像直接就可以推算,比如性别和年龄,这些东西都是实时的,出现一个消费者就可以直接进行比对,这个东西对我们是特别重要的。因为我们之前纯粹做线下,根本不知道粉丝长啥样。现在有个新的概念叫做数据资产,未来每一个零售企业都要拥有自己的数据资产,过去有人力资源资产,有固定资产,有流动资产,有广告无形资产,品牌资产,没人谈过数据资产。

 

最近我也在重视这件事,数据资产最值钱,就是你有多少用户,多少经常跟你打交道,多少人从你手里买货,无论在线上线下,把它资产化、数据化,放在你的数据库里存着,你的店在哪儿用户都可以买。我觉得新零售的下半段一定是数据化,不是零售部门数据化,是全公司各个板块数据化。

 

4.关于营销和品牌定位


在2016年之前林清轩营销费用占比是零,就是没投过广告。后来要做推广了,因为往高端走不推广不行,我们就开始控制营销的费用,特别是天猫发力之后,我们的红线是10%,我听说有的品牌30%、50%我都很震惊。

 

之前说的投了淘宝天猫等等,还投过微博、小红书,还有分众传媒。

 

说到销量的话,因为我们投放的量不是很大,现在来讲也很难有定论,其实说实话,在数字化时代,你投放的广告是看不出来马上变现的,除非是找一个网红给做直播,才能够立刻变现,但那样的话又容易把品牌做low,所以我们在这方面还是很欠缺,今天一直在探索和摸索。

 

要品牌的话就别着急要销量,要销量的话,那就抓紧找代理、找批发,但是我们很痛苦地否定了要短期销量,不是我们不要利益,我们要利益,要的是远利和长利,不是要短期利益,所以说投放还是偏形象。

 

我们在阿里的数据银行平台上进行精准投放,增量的来源主要还是从线上来。我们从不做电商,到后来做电商,累计现在已经增加了一百来万粉丝,线下一年也就进来三四十万会员。

 

线上我们认为是低成本获客渠道,线下我们成本获客很高的,开一家店如果一家店保证今天成交十单,那这一家店的费用就很高了。

 

2016年前林清轩做从头到脚的护理品,均价在一二百元,后来做了高端产品。最难的就是从低往高,我们当时很犹豫,都不敢做。后来分析完之后才敢,第一个是林清轩小,没批发,没放开货,转型升级还来得及。如果你有一万七千个店在买,就没机会了;二是大家对林清轩还是没有认知,现在塑造一个认知还是来得及的。


还有林清轩都是开直营店,原来产品不贵,但产品的品质和服务还可以,消费者口碑也不错,我们先做了一个三百多块钱的,最后跳到五百多。现在来看的话,一二百块钱东西基本都下市了,现在业绩没降,反倒提升50%,所以说林清轩这一步基本上活过来了,能不能发展起来我不知道,反正这一步刚活过来,中间能不能再死也不知道,总之朝这方向开始往前走,挺难的。

 

开始的时候我们是拿几家店去试,跑通又开始铺,都是经过实验。比方说我们当时在南昌有家店,这家店把所有低客单价全部去掉,全是高客单价的,就剩十几个产品,结果这十几个产品的月销售额,跟有一百多个单品的月销售不相上下,再次验证了乔布斯的观点,三百多个产品没用,全部砍掉,就剩三个。我们更难的时候其实店里就四个产品在卖,其他产品都下市不卖,那个损失是很大的,当时咬着牙挺过来了。

 

定到近600的客单价,也是和品牌定位有关系,如果要以雅诗兰黛作为标杆,定价就不能比它低。华为做了一万二的手机,底气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部对自己的科研非常清晰,二是来自于外部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如果只是有胆量,那就是鲁莽,如果有个底层的逻辑和数据支持,那就不是胆量的问题,你看准了就可以打。


【林清轩合伙人兼集团副总 邵德全分享】

 

我们做新零售以来,踩过的坑有几个,我大概列了一下。


 

包括我们在做测试的过程当中,做新零售基于的切入点是林清轩的业绩,在原有的模式下想突破想增长,尤其是在线下已经不那么容易了。

 

我在林清轩负责全国销售有几年,我知道线下每家门店业绩的极限值大概在哪里,如果说现在和极限值还差个20%左右,通过系统管理,不断的精细化管理,可能还会有所提升,但是这个平均值已经在那儿,离提升点已经很近了。那么这就是林清轩的痛点,后来我做新零售的时候,就是以这为切入点。想提升店里面的业绩,是否需要往门店进行大波导流,这些事情都要尝试去做。

 

新零售技术大部分都是未知的,所以只能是小规模去做测试,控制住风险。

 

因为新零售项目成功率极低,而线下的试错效率很低,因为它涉及到门店的人,包括它的数据抓取,数据的回流周期也特别长。所以我们现在选择的策略是,如果有创新的工具,尽量在线下先跑一个闭环。在做新零售的过程,其实就是用数据化工具来赋能线下,来改造线下。

 

进行测试后,线上营销节奏远高于线下,每个月甚至每周都会有新的想法出来,就开始做。在线下如果做一件事情,提前一个月做计划都是快的。我们带着市场部的同事,一起去学习新的东西,把电商融合营销在里面。

 

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所遇到的一些坑。新零售也好,或者其他提法也好,都可以当成工具,如果不能解决企业的痛点,就不要搞。

 

我们2月到3月我们在线上做派样,两万个小样,一个小时没有了。效率是挺高的,但不要盲目乐观,因为我们后来发现有一个手机号领了26次,其中有7%是羊毛党,我们就赶紧跟阿里风控部门去沟通,说这个事肯定要控制,一个ID号只能领一次。

 

做广告营销,大家知道一半的钱是浪费的,但不知道浪费在哪里。我们现在所能做到的就是,先把浪费的先切除掉。在 AIPL理论里,A就是代表知道你这个品牌,I是对你的品牌感兴趣,P就是购买过你的产品,L就是忠诚用户。

 

我们原来在做投放的时候,花钱去把大量兴趣人群转化成购买人群,因为这个涉及到的人群最多。我们经过最近的数据分析和测试,有350万是兴趣人群,从里面切出来70万无效人群,我觉得这就是精准的第一步,这只是前客精准营销的一部分。

 

做前客转化成第一次购买的顾客成为会员,后续才会涉及到复购率如何提高这些事情。但这些东西在现有的CRM很难实现,成熟的CRM软件标签数量都是有限的,少的可能一两个,手机号、邮箱、再加上性别之类的。

 

我们理想中的系统是,一个顾客在第一次接触你的品牌的时候,他可以花九块九领一个小样,但是不能领第二个。但是我们会发定向的券,可以去买我们的山茶花润肤油正装。在用户生命周期的过程当中,每一阶段都有机会去拿到相应权益,但是不能重复。这就是在做精准营销过程当中我们想做的一件事。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他提了几点我特别认可,首先要先拿到数据,第二步是分析,第三步是要形成什么策略,第四步要有什么动作,第五步能拿到什么结果。现在很多数据就是在画饼。

 

如果你想做新零售的话,对品牌营销、财务、人资组织架构都是挑战。

 

林清轩现在有很多员工,很多部分外包出去,因为战略都在老板这定完了。任何一个公司它都有一个现状的水平,和理想的水平有距离,中间是需要过渡的,如果中间切得过快,一定会出问题。像我们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新零售是一部分,电商是一部分。后来我发现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仅是阿里把两个部门合并,我们自己也发现,这两个部门之间需要大量的精力去协调;把它合并了,数据的共享方面就好很多。

 

线下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门店对于数据的抓取效率是极低的,无论现在你做人脸识别也好,探头也好,跟经营直接相关的距离还是太远。我们在电商里面原来有个叫客服团队,客服分售前售后,售后这块其实它对人的要求没那么高,外包公司也很多,那我们先把这部分包出去。

 

今年我们把专业投放也分出去,第一在市场上很专业的人都开公司了,就剩半桶水的人,而且还要价奇高还达不到我的目的。那我就找一家专业公司来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大家不要过快,因为这相当于系统再造,如果过于激烈的话,对现有的业绩盘子一定会有影响。人员一波动肯定有很多事情就出现波动,特别是像我们这种直营的公司,对业务的熟悉度要求还是更高的。

 

我们原来做IT的部门,刚开始是自己做,最高峰的时候是有五十人以上,一年投入不少钱,最后我们跟别的公司合作来做。原来我们是做全自营全产业链,后来发现社会平均水平就能满足需求,这就可以放出去,是这样一种考虑。

 

我们去年双十一的时候线上业绩是4600万,纯线下是1000万,线上线下重合是1000万(指的是线下BA所开发的顾客到线上购买的业绩),绝对值不是特别高。

 

说到天猫,大家知道它要求你不断打折,总是拉低最低价。我们今年做了一个新的尝试,就是逆势而做,我价格往上拉,赠品还是有的。但直接把价格往下拉,这种事我们不做。做品牌的时候价格维持不住的话,最后的结果就是退无可退,不断被打下去。

 

去年双十一比起前一年有四倍增长,线上也是增长了三倍多。真正做线上线下互动的时候,大家关注的是整个盘子的扩大。我个人的判断是交易这个环节,线上一定是最高的,因为它方便,特别快捷。将来线下的优势只有服务和体验。将来线下门店的主体作用是什么,大家想清楚,一定是体验和服务为主,顺带做生意,现场买单了也就买了。包括将来的物流,都是愿意现场提走就提走,不愿意提走就发快递到用户家里。

 

我们现在线上派样价格是九块九,之前说的两万人里80%是新客,因为这个是经过前客筛选的,把我们的老会员都筛出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半个月的转化是1.8%,这也就是你抓前客你要精准一些。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还要继续去转化,相信618促销的时候这个数据应该更好看。

 

其实这个东西为什么我讲的更多是阿里,因为它在这方面有优势,它的消费数据是最高的,腾讯有的是社交数据,属性就完全不同:因为在阿里这块刚把整个结构搭建完成,像将来如果是偏腾讯,那抓取的就是口碑,就不要做交易,它本身是社交流量。要不就是做拼团,但容易把自己品牌给做low。根据每个人群的特点,有相应的策略和动作,再拿到结果,但不会所有的结果都是销售结果。


【林清轩董事长助理 王鲲分享】

 


零售最重要的是四个要素,第一是流量,第二个是转化,第三是客单价,定价要帮助你提升自己品牌力,同时明晰在市场上的定位。最后是复购,这是我们零售行业最关注的四个点。

 

传统零售时代,大家有自己的门店、导购,过去的关系非常简单,就是我开店,客户来买货,就这么简单。但是客户的消费习惯、消费路径、消费能力等等,都不知道。

 

在我们没有做电商之前,我们和阿里的关系其实若即若离。怎么说,我们既想得到天猫的流量,因为它有很庞大的数据银行,包括它背后的数据流量;同时,我们又不想低价卖货。

 

后来在契机之下,我们做了新零售,原本线上线下各自为战,目前是线下和线上融合的状态,线下和线上销售额占比大概是一比三左右。经过这一波阿里对新零售的主推,很多线上的客户跑到线下来体验,线下的客户在线下体验完之后去线上购买。我相信未来零售的状态应该是不分线上和线下,未来的社会一定是线上购买线下体验,或者是线下体验完之后到线上去复购。

 

林清轩做新零售,首先做的就是利益分配,就是拔掉导购和客户的鱼刺。关于利益分配我们当时也有争论争吵,客户在线下体验完之后到线上去消费,是不是有必要产生提成?有提成要给多少?最后老板拍板说,无论客户在线上还是线下消费,都给导购100%的提成,这样能够充分释放导购的动力。

 

现在出现了很有趣的现象,导购以前看电商跟看仇人一样,现在看到电商会给他们提要求,说旗舰店的设计图客户感觉不舒服,这就是改变。客户倒逼我们注重线上购买、线下体验的流程。

 

导购还可以做网红,我们在中山公园旗舰店有个导购,是大学刚毕业的学生。她在天猫的直播一小时的时间,一个小时就卖掉了十瓶,原本她一个月只能卖掉十瓶。

 

其实不管我们是做新零售也好,传统零售也好,我们在这些过程当中,永远不变的三件事,第一个是自由选择,只有让客户自由了,他才会更舒服。第二个是方便快捷。第三个是货真价实,不管以什么方式做什么产品,最重要的都是货真价实。我们现在线上线下一样的货,没有双十一定制款,没有奥特莱斯定制款。

 

新零售是2016年阿里巴巴提出的,在2017年和2018年这两年主要是做推广和运维。其实我们目前已经走到了新零售之后一点点的阶段,就是智能化零售,现在我们门店有手淘加钉钉,后端有数据银行;第二个是系统升级,我们自己成立数据银行,把所有客户的数据导入,进行会员的中心化管理;最主要就是拉新,从互联网找到你的潜客,把他转化为你自己的会员、自己的客户。

 

其实很多人认为做新零售是为了赚钱。借用老板的一句话就是,做新零售这三年,可以接受不赚钱,但是最核心要做的是会员,从拉新到复购等等精准营销。互联网行业做的就是会员数据,现在一个会员价值平均在一百五十块,我们现在有接近两百万的会员,算一下值3亿。我们计划在五年之内是获得精准的五百万会员。

 

我们之前也在小红书、微博上进行一个全域种草,小红书现在的用户量在两个亿左右。所以如果想要把品牌做出来,优先可以考虑小红书;在收割环节,可以到电商平台去沉淀交易。

 

刚刚说到门店用钉钉,我们当时在钉钉和企业微信当中有个选择,第一方面钉钉先来给我们做新零售;第二个,钉钉有一个很实用的功能,我们知道微信里过往聊天记录新入群的人是看不到的。但是钉钉可以翻历史记录。

 

提问:我们是栀子花护肤品牌的创业公司,跟林清轩早年的路线很像,我们第一个产品也是手工皂,刚刚同事跟我说这个月销售已经过百万了。我们把护肤领域的人群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叫18岁-25岁左右,这个阶段的用户不太在意说质量和大牌,因为经济能力在这,更多关注的是包装是不是好看、清新、有趣。第二类是25岁-35岁的职场白领,这个人群已经被国际大牌给占领了,你想撬动她是非常非常难的,甚至她根本就不会考虑你。我不知道像你们在打25岁-35岁人群的时候,您觉得是什么地方能够撬动这些人群,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成功经验?

 

王总:其实我觉得我们可以把品牌高端化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是单品牌高端化,把这瓶油能够做到年销量二十亿左右,就能锁定品牌在中国高端护肤品这个地位,这也是我们现在在做的。第二就是多品牌战略化,只做高端不可能做大,只做中低端不可能产生品牌效应,所以说我们会通过并购或者收购在中低端市场去推多品牌。第三个阶段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多品牌平台全球化,在全球市场中,高端的往上打,中低端的就是铺开面大。

 

提问:我想问关于导购团队管理的事情,能不能系统介绍一下。

 

王总:其实管理导购我们是常规的管理方式,首先是划区域,东北区、华东区。

 

我们在高端化之后,对于要做直播的导购会进行培训。而且我们直播是有时间段的,周一到周五工作日,进店人数可能并不是很多,导购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来提高收入。平时下班以后就可能比较忙,这个时候不可以做直播互动。

 

我们会公司统一开直播账号,对直播进行规范管理,我们可以把控导购的直播时间,话术方面也有专业培训。因为我们内部成立了修复学院,修复学院主要是做对于导购的产品培训、知识培训等等这一块。还有考核机制,考出证书以后才可以做直播。

 

此外我们还有专门针对导购的定期培训,包括职业规划。第一可以让他们对企业有很强的归属感,第二能让个人在这里能获得更多荣誉。还有一旦发现导购有不良销售习惯,我们一般是零容忍原则,因为我们这两年发现,产品要做高端化,体验和服务要优先于产品去做高端化。

 

提问:林清轩的用户大部分是来自于几级城市?

 

王总:其实是这样子,一线城市我们采用毛主席的战略,叫农村包围城市。以上海为例,上海周边的区域比如宝山区,它的店均平均在三十万左右,比市区里面好很多。我们的用户目前主要还是以一线二线城市为主。三线会有一点,四线是绝对没有的。

 

大家做零售如果刚开始起步,要想把品牌慢慢做起来的话,可以优先考虑成都这个城市,成都的消费能力、消费水平、消费观念是非常有潜力的。在去成都开个店,要比上海开个店,绝对多赚一倍。


【钉钉新零售行业专家 邹茂顺分享】


我们的客户曾经遇到的情况,他们的一家门店在接外卖单子的时候,有顾客留言问能不能给画个小猪佩奇。


从客户服务来说,这虽然是个例,他们后来在反思这个问题,第一导购人员不会画,第二,导购人员按照原来的管理体系,也不知道多做这步是对还是不对,因为在原来的销售管理规范上这是多余的。传统组织下的零售有很好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但是最大的挑战是压抑了一线的创新。


我和特步的新零售高级总监李波沟通时,他一直在强调零售的专家来自一线,而不是来自于坐在办公室里面做规划的这些人。如何让一线专家能够快速分发和复制、有更多的创新,这是我们要做的主要工作。


新零售企业在组织上能够帮助一线去做什么样的创新?我们认为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就是行为数字在线化经营数字在线化。今天线下和线上一个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线上可以非常清楚知道今天我们有多少客户来店访问,浏览哪些商品,然后收藏哪个商品,具体加了购物车多少,转化了多少,复购了多少。


在线下的领域里面,经营数字化基本上是空白的,整个公司都不清楚,那么一线门店是更不清楚的。

目前我看到很多企业开始尝试,我们在杭州有个客户就是做服饰的,他们开始做几个链路的数字化。


第一,做服饰有个很重要的试穿动作,他们用RFID技术,统计有多少人在试衣间里试了多少衣服,然后把收银的技术整合起来,第二天能够看到这个店是经过多少、入店多少、试衣服是多少,最终转化购买了多少,用这样一些数据去赋能到一线,一线店员可以把陈列位给做调整。这就是说我们经营数字在线化所体现的内容。


第二个是行为数字在线化,对很多企业来说是更大的挑战。在一个企业里,无论是线下零售团队,还是线上团队,考勤、学习、一线创新想法是否在线上有体现,这些对于新零售推动来说至关重要。


我们认为,新零售企业要让流程和制度围绕人来工作,而不是以前下发规范,所有的人员要按照这种规范来做。要把整个企业推动起来,像动车一样,每一节车都是推动这个企业的动能。


此外林清轩也在做直播,直播这两年已经非常火,直播一哥李佳琦卖口红,他一个人的带货量可以堪比一家上市公司;直播一姐薇娅,一天最高销售记录是2.7个亿。现今林清轩在线下有一百多个直播账号。


我们见到很多的企业,如果不解决组织问题的话,新零售很难推,因为线下利益和线上是两个KPI,线下不懂内容运营的玩法,也没有相应团队,大部分公司的会员运营基本都是摆设。


我到见到过会员客户最大的一家公司,据说有四千万会员,有两千万人连手机号都没有,还有剩下两千万人,按照三年换一波手机号的周期来算,大概有一半以上的手机号都是错的。剩下的一千万是沉默会员,也不知道来不来店。除了在双十一大促的时候一波短信轰炸,会员运营完完全全是空白。

而在林清轩,会员体系是孙总直接去牵头,把这些部门全部整合在一起,来推动这个事情。


我们同时做了两方面的助力,一是组织化的营销管理,二是组织化的精准营销。组织化的精准营销是在后台里面,所有会员都进到CRM里面去,通过后台里面去筛选,比如入会日、品牌日、生日,或者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在品牌号或者新媒体传播矩阵,跟会员去实现互动。


组织化的营销管理就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直接把所有这些内容下发给一线导购。


零售业有两个非常成功的巨头就是 7-11跟沃尔玛,他们的创始人都有非常重要的理念是,将上层的经营理念传达到一线去,传达给每一个员工。那在林清轩,现在所有内容都能快速传达到一线。


林清轩后来启用了智能机器人回复的应用,让所有问题都能够最快得到回复,机器人搞不定再转人工,并且通过建议沉淀,直接把这些内容全部数字化。


去年我们看到一个数据,良品铺子在8月21号启动了跟消费者互动引流的活动。良品铺子在智慧门店后台筛选出一百万的“附近一公里会员”,发给会员“满六十减五”的线下核销优惠券。圈选之后最后触达三十万人,里面有十万人打开,算下来是30%的打开率,最终核销了一万人,带来的成交额是一百万。原来通过微信群进行推广,一是导购离职可能将消费者资产带走;二是通过微信群没有办法全链路追踪;另外会员需要统一管理和分配,店里面导购一年换两拨人,也需要系统去进行分发。


所以说,原来的传统方式,沉淀的数据基本上是给在中高层做决策;但在新零售时代,所有的数据应该赋能到一线的导购。比如说我们有位客户是做餐饮这个领域的,有一家店销售额始终比其他的门店好,通过数据后台追查发现,是进店客流比其他店好。


这家店的店招有两个,按照陈列规范,一般一个店只有一个店招,但是那个店在拐角处,就做了两个店招,把店招伸出去了,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吸引来更多进店客流。通过这一点,他们促进了整个总部设计规范的改进,数据赋能后,一线的同学才知道怎么做陈列,卖什么产品,什么话术可能对于这个转化有帮助。


新零售涉及到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是组织升级,如果人不变,KPI也不变,那么你的思维就不可能改变。


第二个是能力升级,原来在线下,导购按照所有的步骤执行去卖货就好。今天所有的导购需要在线下加会员,还要做相应的互动甚至直播。对于品牌总部来说,需要做很多内容输出。


第三个是理念升级,阿里有这样的探讨,未来的组织模式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阿里已经变成了一个个小的创新中心单元,各个单元的同学自己会不停找到资源,去组合一个项目。


最后是在新零售上面会提供整个生态链的协作关系,比如加盟体系的企业就有这一块业务。


比如浙江烟草,他们现在在做的是连接好所有的烟草专卖户,有官方通知、学习互助、烟草订单都会发给烟草专卖户。这变成了可控的闭环应用场景,把整个经销商、零售商户、零售专卖户全部关联起来,后面他们还要连接所有的烟草工业供应体系,把数据给他们进行开放和赋能。这样它整个产业链就完完全全的协同起来。随着产业发展,可能还会有进化。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