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小红书是如何运营起来的
2019-06-07 13:07

小红书是如何运营起来的

文章所属专栏 深案例

在近两年的中文互联网,小红书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


没有哪个内容社区能像小红书一样以UGC(普通用户产生的内容)起家,无论是微博、抖音还是知乎分答都是由明星、大V、KOL引爆;没有哪个垂直内容平台,能像小红书一样,在增长遭遇瓶颈后,又呈现爆发式增长(最新数据,小红书注册用户2.5亿,月活用户8500万);没有哪个创业公司,能像小红书一样,在阿里和腾讯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随着小红书的发展,系列问题涌出:它是如何运营起来的?它能否打破社区无法商业化的魔咒?随着广告的蜂拥而至,小红书能保持住所谓的内容真实么?在内容质量和商业化中能否把握住平衡?


我们以小红书“成长的烦恼”为关键词,将这些问题串联起来,通过与小红书生态链上的MCN、KOL、同类产品交流,试图找到答案。本文共约9000字,分上下两篇刊登。此为上篇,先从前阵子大热的“小红书清洗KOL”事件说起。


下篇将聚焦小红书的商业化,具体细化为四个问题:小红书的电商为什么做不大?除了电商外,它商业化的路径有哪些?小红书是否能平衡内容和商业化的关系?它的天花板在哪里?


一、小红书“清洗”KOL的本质是什么?


这看起来不是件复杂事儿。5月10日,小红书发布“品牌合作人”新标准,大幅度提高准入门槛。原本17000名合作人,只有5000多名符合新规则,有超三分之二被挡在门外。


这引起众多KOL(Key Opinion Leader,意见领袖,后来演变成拥有一定粉丝量的博主)的不满——丢失“品牌合作人”的身份,意味着他们不能在小红书上“光明正大”的接广告,一旦被平台发现私接广告,将受到封号等惩罚。于是一大波抗议涌来。


其实,早在2017年,小红书便开始试水“品牌合作人”这一概念。当时,成为品牌合作人的用户,在发布一些推广内容时,需要在后台编辑器主动申报推广品牌。页面上展示出来的内容会被标注为“品牌合作笔记”。如果没有在后台申报,但被算法或者人工判定为广告,那这条笔记会被隐藏。一名合作人十条里面可以有两条广告。


到2019年1月,这一小范围的试水性质的功能终于被公开化,面向小红书所有的KOL推广开来。不同于此前在编辑后台申报,这次小红书直接做了一个“品牌合作人平台”,品牌方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挑选KOL并下单,KOL在这个平台上接单,最后走小红书的系统进行结算。


很明确,这个系统扮演着一个中间撮合者的角色。对于品牌来说KOL的粉丝量等数据都公开化,对于KOL来说可以光明正大的接单。所以,尽管担心小红书最终会抽成,但起初无论品牌还是KOL都并无太大抵触,甚至有些欢迎。


成为“品牌合作人”的要求并不高:粉丝数大于1000,近一个月的笔记平均曝光量大于1000。从品牌合作人后台的数字来看,新规发布之前,合作人有1.7万人。


5月10日,这个要求变为:粉丝数大于5000人,近一个月的笔记平均曝光量大于10000。冰野广告负责人黑焰十字告诉虎嗅精选,前者意味着这个KOL在持续更新内容,后者意味着每条内容的质量都是上乘。


新规发布后,合作人数骤降至5000多人。


吞进去的钱哪有吐出来的可能,5个月的时间里,小红书规则的大幅度转变,显得有些冒失。


那小红书为什么一定要提高门槛?


小红书创始人瞿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有过这样一个表达:“有些人为什么来,就是因为我们的商业化才刚刚开始,大家看到了有大量的商业宝藏没有被开采,甚至有人在利用平台规则的不完善,利用一些漏洞在去更多更快地攫取商业利益。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不断完善平台的规则,我们在这上面做了很多努力。”


小红书要制定一个规则,告诉要在其中分羹的人,怎么样做才能成为小红书的合作人——在我的平台,按照我的规则来,才能赚到钱。


从微博到知乎、抖音等,内容社区屡试不爽的做法都是扶持典型,从而起到带动作用。相比较广撒网,显然是扶持少数几个标杆更有刺激意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经过几个月的尝试,小红书或许认为5000左右的规模是最合适的,一方面便于管控,另一方面能迅速扶持出标杆。


这样,标杆的激励下,KOL们按照规则去努力达标,从而分得利益。


再递进一个问题,小红书为什么要去制定“合作人”这样一个规则?


通过与MCN机构(KOL的管理公司,有点像演员的经纪公司)、KOL以及小红书同类产品的交流,我们归结出有三个方面:


一方面有商业化的需求。不止一个MCN机构负责人在接受虎嗅精选采访时表达出怨气,“他们(小红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赚钱,通过扶持听话的MCN,来实现高抽成。”虎嗅曾向瞿芳求证,但瞿芳否认之后会抽成。


其实平台抽成无可厚非。抖音在去年上线星图,向MCN/KOL抽取30%,更早上线的微博“微任务”也沿用这一模式。


另一方面是内容管理的需求。由于有种草属性,并且购买的转化率很高,小红书是一个天然的广告平台。这一特质使得各种营销广告包装成笔记的形容,混在在正常内容中,拉低小红书内容质量。这一举措将广告公开化,有利规范内容。


容易被忽视,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小红书定位转变,而带来运营策略的转变。


小红书从跨境电商变为美妆类垂直社区,按照官方定位,目前是一个综合性的“生活方式分享平台”,且用户群体正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下沉。小红书靠UGC(User-generated content,个人生产内容)起家,有一套十分成熟的UGC运营机制,即便到现在官方数据依旧是97%的内容是UGC。但随着内容的综合化,以及用户的下沉化,小红书要继续保持一个高速发展,需要专业的内容生产者。


而这映射出小红书三个成长的烦恼:


1、UGC和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 专业生产内容)如何分工?是否还继续将UGC放在第一位?


2、内容平台要如何商业化?


3、如何在内容质量和商业化中把握住平衡?


对于小红书来说,它们有多烦恼?是否会成为发展的限制?


二、小红书是如何运营起来的?


先看第一点。


UGC,普通用户生产的内容。小红书一直在强调对UGC的重视。在5月27日的小红心发布会上,瞿芳公布了最新数字:目前小红书97%的内容是由UGC贡献的,每天的曝光量中,UGC内容占比则是70%。相比较微博、抖音,小红书确实并没有给明星、大V太多流量倾斜。


这源于一种判断:对于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普通人产生内容更加能吸引他们。


小红书产品负责人邓超,在一次公开活动中通过一组数据来证明这点:


来自 Instagram 的数据,用户因为图片精美而关注品牌主页的情况下降了12%,也就是说,高成本制作的内容吸引力正在降低;


在抖音,明星的视频普遍呈现出高下限低上限的形态,也就是说明星视频普遍点赞数比价高,但很难出现爆款;


腾讯的研究报告显示 80% 以上的 00 后开始对品牌、明星、大 V 等头部声音失去信任度。他们越来越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在这个嘈杂的环境中判断,并且自己做决策。


国内打着UGC旗号的内容平台并不少,但大部分都慢慢走向了专业化的内容生产。比如优酷,从视频UGC,变为职业生产内容。


并不是企业不想做,而是撬动用户去贡献内容太难。微博靠明星起势,抖音在运营初期,签了大批MCN来打造抖音红人。马蜂窝事件也证明了让普通用户贡献内容的难度:去年10月,以游记出名的马蜂窝被自媒体曝出内容造假、85%的餐饮、酒店点评内容被为抄袭自同行。


而小红书确实靠UGC起家了,出现和微博、抖音等不同的网红现象:在小红书上有大量的粉丝数在几万十几万的素人KOL,而粉丝百万以上的头部网红并不多见。有业内人士告诉虎嗅精选,小红书上超过5万粉丝的博主就有商业化的价值。


分析小红书的UGC运营路径,要分三个阶段:在2014年到2016年,这时候注重氛围搭建,通过互动和激励措施鼓励用户贡献内容;当内容量起来后,2016年到2017年通过分发机制来调动用户积极性。2018年是一个重大转折年。


熟悉小红书的人应该知道,小红书平台上有十多个官方账号:“薯队长”、“娱乐薯”、“美妆薯”等等,这些官方账号不再是呆板、机械化的操作,会积极对评论进行回复。除了在自己笔记下面回复用户,很多官方账号也会到其他账号下面“抢热门”。从而引导用户参与互动(评论、点赞、关注)和写笔记。


一篇名为《网络购物社区小红书的内容运营研究》的论文对“薯队长”的发文内容进行了统计。2015年,薯队长发布的带动社区气氛的活动类内容,多达142条,占当年所发布内容的29%。


这一阶段,也会以奖品积分的形式鼓励用户写笔记,通过积分解锁新功能或者收到实体礼物。


在早期,小红书通过拟人化的官方账号的互动以及积分激励搭建起社区氛围


随着内容增多,到2016年小红书采用了机器算法,根据用户行为构建用户画像来推送相关内容。所有笔记采取流量池机制,先把内容分发给大概率感兴趣的10个人,再分发给可能感兴趣的100个人,一圈圈往外推,根据用户互动情况来决定是否分发到更大的流量池中。


跟微博等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这一过程中,粉丝数不是分发的依据。“因为小红书的推荐逻辑跟粉丝数没关系,所以我们宁愿客户去堵概率,就是说你投一个100万粉儿的KOL不如投10个10万粉的不如投100个1万粉的。”黑焰十字说道。


小红书的流量是典型的公域流量,流量掌握在平台手里,运营者毫无办法。这说明平台对内容重视胜过创作者本身,给了普通用户平等的曝光机会,但这不利于专业内容创作者,流量被平台掌控,专业内容创作者显得被动。


所以能够看到,小红书孵化出了大量素人KOL


三、UGC和PGC如何抉择?


从2018年是个转折年。


小红书的用户数在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上半年有过一段增长缓慢阶段,彼时小红书将重点放在跨境电商上,但受跨境电商新政影响,整个行业都陷入萎靡。


而在这一时间段,依靠电影《美人鱼》走红的林允在小红书上发布了自己的第一篇笔记。虎嗅了解到,林允是小红书的第一名明星用户,入驻小红书不是有意策划,确实出于爱好的主动选择。林允经常在评论区回复用户,没有所谓的偶像包袱和明星架子,拉了一波用户好感。


范冰冰的加入将明星入驻小红书带入一个高潮,2017年底为推广旗下的化妆品,范冰冰开通小红书账号,分享护肤心得。好奇的、学习的或者纯属围观吃瓜的用户蜂拥而至,范冰冰的粉丝数激增,短短二十天破百万,至今粉丝数破1000万,成为小红书上粉丝数最多的明星。


明星的入驻,直接带动小红书用户数的增长。依据虎嗅拿到的数据,2017年6月,小红书用户数为5000万,到2018年4月就激增至1亿,用户月活跃度接近3000万,是一年前的三倍,明星的带动作用明显。


或许是尝到明星的甜头。从2018年开始,小红书不再排斥MCN,开始签约专业的内容制作团队和管理机构。


5月份的“品牌合作人”升级,出现了“深度合作机构”。依据公示,papi酱创办的papitube、新榜旗下MCN仟人仟面等11家进入深度合作名单。


这些举措被MCN机构们解读为小红书正在扶持配合度高的MCN,提高对专业内容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合作名单中出现一家名为“泓文文化传媒”的MCN公司。天眼查信息显示,该公司最终受益人为小红书创始人毛文超与瞿芳。


平台自己做MCN的原因是,MCN进入一个平台会聚集起一批流量,经过运营将流量锁定在红人/KOL身上。当这些红人再去其他平台时就会把流量带走。所以为加强对KOL的控制,各个平台都在做自己独有的红人和MCN。


小红书开始将资源向专业内容倾斜有现实意义。


在去年小红书将slogan从“发现全世界的好东西”变成了“标记我的生活”,可以看出它在摆脱跨境电商的形象或者垂直的美妆内容形象,转变成一个全品类的内容社区。瞿芳在各个公开场合中都说了类似这样的话:“那现在小红书已经是有2.2亿的用户在这里分享他们的生活方式,所以任何社会上的热点都会变成小红书上的热词,不再只是大家心目中口红的趋势,或者是在跨境买买买这些场景里面。”而覆盖全品类内容,最快的方式就是引入MCN。


目前整个内容社区的共识都是抢夺MCN:从微博到快手都在强调打造专属私域流量(相比较公域流量,内容创作者能够把控流量,比如朋友圈),来吸引MCN机构们的入驻,即便如小红书一样强调算法的抖音,也为合作的MCN提供了保底流量、资源曝光等政策。


MCN有着强大的网红孵化能力以及内容制作能力,可以迅速聚集起流量,同时覆盖的红人风格和领域也更加丰富。从微博的办公室小野,到抖音的代古拉K、一禅小和尚,足见MCN的造“星”能力。



从瞿芳、邓超的表态来看,小红书依然重视UGC,要继续挖掘UGC的价值。但随着小红书的内容数量越来越多,以及MCN越来越强势,素人想要突围越来越难。


下篇中,我们探讨了商业化真的是小红书的难点么这一问题。如果不是,那小红书的最大难点是什么?


本篇内容为虎嗅Pro会员用户专享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