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餐是节省了时间还是产生了新形式的剥削?
2019-08-29 16:30

代餐是节省了时间还是产生了新形式的剥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作者:齐苗,编辑:小熊,题图来自:东方IC


被媒体称为“食物终结者”和“未来食物”的硅谷代餐品牌Soylent在今年上半年宣布进驻全美4378家沃尔玛超市,这是在Soylent于2018年进驻450家沃尔玛超市成功后的一次大动作,截至目前,Soylent已经在美国不同线下商超的超过20000家门店销售。公司现任CEO布莱恩·克劳利(Bryan Crowley)表示,在实体零售上的拓展,能够帮助其公司实现让更多人享受这种价格实惠的,可持续的健康产品的目标。从最早被硅谷程序员追捧的潮货,到现在沃尔玛货架上的普通商品,Soylent显然在努力拓展其消费群体,尝试将其产品延伸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


近几年来在美国备受追捧的Soylent,是一种代餐饮品(即可以代替主餐为一般成年人提供足够营养需求的产品),它主要有粉末和液体两种形式,在今年4月还新推出了营养能量棒,以满足更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实际上这个带有科技创新头衔,能够快速补充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代餐产品并不是硅谷的新发明,早在八十年代美国风靡的SlimFast,就是通过取代正餐帮助消费者(大多为女性)减肥的一种代餐产品。然而比起减肥产品SlimFast,有雄厚风投资本的Soylent似乎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它想要掀起一场食物革命,改变人们吃的方式,改变人们对食物的认知,甚至改善世界范围内的营养不良和饥饿问题。然而,代餐产品是否能有效地改善世界饥饿问题?在高调的社会责任感宣言背后,Soylent及紧随其后的其他代餐品牌所要带来的这场“吃”的革命,还有更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些都值得探讨。


代餐重新定义了食物?


Soylent这个词起源于1966年出版的科幻小说《让地方!让地方!》(《Make Room! Make Room! 》),这部小说在1973年被改编为一部美国反乌托邦科幻电影《超世纪谍杀案》(《Soylent Green》),电影讲述的是2022年未来世界的故事——人满为患,食物短缺,人们只能以Soylent集团生产的人工合成食物为生。电影中大部分的Soylent产品由黄豆和兵豆(Lentil beans)制成,其中绿色系列的Soylent(Soylent Green)最受欢迎,至于它的原料,或许港译名《人吃人》更能说明问题,那句“Soylent green is people”(“Soylent green是人肉做的”)的经典台词至今还让很多人不寒而栗。类似讲述未来世界因食物缺乏,而不得不依赖某种人工合成食物的科幻电影并不少,比如在韩国电影《雪国列车》中,火车上底层阶级的食物就是蟑螂碾碎后制成的蛋白质块。而如今Soylent等新型代餐产品的兴起似乎让未来的反乌托邦世界更真实了一些。


《Soylent Green》剧照


2013年,Soylent品牌创始人,电气工程师罗布·莱因哈特(Rob Rhinehart)开始从亚马逊上购买营养素,并按不同比例进行调配,尝试用这些营养素来代替正常食物维持自己的生存。忙于在硅谷创业的罗布厌恶了总是吃不健康的快餐,又一向认为做饭吃饭是个麻烦事,他认为维持我们身体正常运转需要的只是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而非食物本身。通过自学营养学和研究人体营养摄入标准,罗布筛选出人体生存必需的35个营养成分,在随后一个月中,罗布没有吃任何东西,只摄入他自调的“化学鸡尾酒”。之后,他把这一个月的体验发表在博客上,标题为:我是如何停止吃食物的 (How I stopped eating food),文中描述了这种饮食方式使他身体产生的种种“积极”变化,并如何改变了他的生活。罗布这种激进的饮食理念使他迅速在IT圈走红,并帮他收获了一众粉丝,还为2014年Soylent的创立吸引了大笔的众筹和风投资金。


罗布的行为引发了一众记者,粉丝,营养达人的效仿,在Soylent以及其他新型代餐产品品牌如Huel上市后,人们也纷纷把自己只依靠代餐生存的体验做成视频或写成文章放在网上分享。


体验者众说纷纭,营养学家对这些新型代餐产品是否能够维持人体正常运转,是否健康,也有异议。新型代餐产品强调其产品的全营养性,即产品中包含了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26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并不含过多的糖,胆固醇,及饱和脂肪。从理论上说,人体只要依靠含有这些营养的物质就可以生存下去,然而,不少营养学家指出,代餐产品中只是包含了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我们每日吃的食物中或许还含有一些微量元素或维生素是我们并不了解的。长期依靠代餐产品,很有可能使身体缺乏某种未知的但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从而导致某些疾病。


另外,这些代餐产品都是高度加工食品,而人体对合成的营养补充物质与真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咀嚼食物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帮助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因此,尽管代餐产品包含充分的营养成分,人体却不一定能充分吸收。但也有科学专栏作家指出,在当今有70%成年人口超重的美国,比起高糖高盐高脂肪的快餐,这种营养全面,卡路里摄入量化的代餐产品的普及能对公共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除了对全营养性的强调,Soylent、Heul等新型代餐产品还有相同的理念,那就是食物是功能性的——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而这些品牌的代餐产品能让此功能更加地精准和高效。在接受《纽约客》的采访时,罗布曾说,你身体需要的是氨基酸和脂类,而不是牛奶本身;你身体需要的是碳水化合物,而不是面包。而Huel的创始人之一朱利安·赫恩(Julian Hearn)也表示,我们人类在漫长历史中一直都太把食物味道置于它为人体提供营养的功能之上,正因为太专注于制作好吃的食物,人们才会过度消费食物。



由此看来,与同样被誉为“未来食物”(the future of food)的硅谷高科技食品人造奶,人造肉等相比,新型代餐产品的理念似乎更激进。实验室产的人造奶和人造肉打破了肉奶一定来自于动物的认知,代餐产品则更进一步的打破了人们对食物的概念,将食物的功能性与它的社交娱乐文化性划分开来。精准高效的代餐产品允许工作的人们省去做饭吃饭的时间,能最大化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需要长时间烹调追求口感的食物则承担了其他综合性的社会功能。正如罗布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当然人们参加聚餐时,还是会带真正的食物,而不是Soylent。理想情况下,食物功能的分化或许是好事。代餐产品帮助提高的工作效率和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让人们在工作之余有更多休闲时间,参加聚会,享受自己喜欢的食物,可事实会是如此吗?


是节省了时间还是产生了新形式的剥削?


硅谷出身的Soylent,迎合了互联网圈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成为全球程序员提高工作效率的一大标配产品。工作繁忙时,只要把各种粉末倒在水中冲泡就完成一餐,有些程序员嫌冲泡都麻烦,随后的Soylent 2.0就直接升级为调配好的瓶装饮料。尽管Soylent成功地笼络了这些铁杆粉丝,但科技人员毕竟只是一个很小的客户群体。为提高销售量,Soylent还将它的客户群体瞄准到科技公司的边缘工作人员,比如Lyft(美国第二大网约车公司)司机。对于这些司机,少花点时间吃饭,就意味着多拉几个客人,多赚一些钱。Soylent近两年在沃尔玛超市,7-11便利店等传统销售渠道的极快扩张,也显示了它想要争取更多普通工薪阶层消费者,成为主流品牌的决心。


一瓶Soylent即饮产品不到3美金,比很多快餐便宜许多,对于没空准备食物或吃饭的工薪阶层而言,很有诱惑力。Soylent CEO布莱恩·克劳利(Bryan Crowley)表示,让更多没空准备食物或吃饭的人,享受到这种负担得起的,可持续的,便利的健康产品是他们的一大使命。代餐产品帮助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随时随地补充体力,确实给忙碌的人们带来了便利。然而,当代餐食品成为主流,成为我们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它也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组织,从而具有了重造社会体系的能力。


代餐产品精准高效地将营养投放到人体内,以确保劳动者在更短时间内完成等量工作,这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一些新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劳动者们从代餐产品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中受益,获取更多的休闲时间。另一种可能是,代餐产品帮助解决了资本主义体制下劳动力再生产的难题,从而允许了一种新形式的剥削。劳动者本来需要吃饭、睡觉等必要的休息来保证身体正常运转,才能恢复劳动中消耗的体力和脑力,继续创造利润,而代餐产品有可能让吃饭这一必要环节简化,甚至省去,如此一来,这为雇主提高工作量,延长工作时间提供了有利条件。最终,原本为劳动者带来更多休闲时间的新发明,有可能又把这扇窗户关上,将劳动者带入到一个工作时间更长的境地。 


或许我们可以借鉴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糖在英国风靡的历史来探讨这两种可能性。在《甜蜜与权力》一书中,美国人类学家西德尼·敏茨讲述了1650至1850年间,糖消费量在英国的急剧上升,以阐释权力的角色。


17世纪中期,糖还是皇室专用的奢侈品,到了18世纪中期,寻常英国家庭中已经普遍在饮茶时加入糖。随后,糖在英国居民消费中比重急剧上升,它不再是甜味剂,而逐渐变成一种普通食品。在糖以及糖类食品普遍流行前,英国工人通常会有两个小时的午休时间,回家烹饪吃饭以补充后续工作需要的能量;然而,糖及糖类食品为工人们提供了能快速补充的热量,工人们开始以茶和糖以及一些烘培食品为工作餐。起初,工人们从这种便捷食品中受益,他们不用再回家烹饪做饭,还能享受两个小时的休闲时间。但很快,当这种便捷变成一种标准,工人们的午休时间也随之缩短。简而言之,糖带来的便捷使得延长工作时间变为可能,这不是资本家或者工人任何一方所能预料到的结果,而是资本主义体制追逐利润最大化的使然。


代餐可以解放女性?


针对Soylent走红的现象,很多人调侃道,如果连吃午饭的时间都能省掉,说不定以后可以让人连厕所都不用去了。一篇发表在半岛电视台英文网的评论文章表达了对此类产品流行可能使员工工作时间更长,工作强度更高的担忧,称这是众多媒体评论担心Soylent等代餐产品崛起的主要原因。然而,文章作者也乐观地认为,代餐产品的崛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它能够帮助平衡性别分工,尤其是,能让女性从繁重的烹饪家务中解放出来。



这种分析的逻辑是,如果在未来代餐产品成为主流,那女性也自然从烹饪中解放出来。然而,这并不是一种所谓的“胜利”。Soylent的出现并没有打破性别不公的社会现状,而是首先默认了这种分工不平等,然后尝试用技术和去政治化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同时又巧妙地在这个社会现状基础上找到了一个资本扩张和创造利润的途径。这正如在二战结束后,大量军用化工产业不得不开始转向民用来寻求生存和发展。于是,一系列推广塑料制品的商业广告和社会活动应运而生,它们以女性群体为目标,鼓吹“便捷”的一次性塑料制品能使女性从繁重的家务解放出来。然而,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塑料制品充斥在生活的角角落落,它真的解放了女性吗?性别不公平的社会问题真的因为塑料制品的使用有所改善吗?


正如《卫报》关于Soylent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所指出的,Soylent和80年代的SlimFast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SlimFast被认为是针对“天真”女性的一款“无聊”减肥产品, 而Soylent则成功地重塑了一个女性使用多年的产品概念,并宣言要将人们,尤其是女性从一项繁重无聊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讽刺的是,作为一个男性精英工程师创业,针对男性消费者为主(占总消费人群的65%)的炫酷“高科技”产品,Soylent成功的本身却也彰显了硅谷高科技产业中无处不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一包代餐粉解决世界饥饿?


代餐公司及其支持者们认为,代餐产品易于运输和储存,又能快速提供人体所需营养,这让它能成为缓解全球食物压力、改善饥饿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案。Soylent公司也将对抗饥饿作为本公司的一大使命,它近日通过其网站宣布,计划在八月向美国82所大学中缺乏食物保障和处于饥饿的大学生捐出50万份Soylent营养代餐饮品。同时,Soylent还与国际组织合作,扩大其在解决全球范围内营养不良和饥饿问题的影响力。


不管在美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缺乏食物保障(food insecurity)和饥饿的问题都不容小觑。美国有超过4000万人口面临食物短缺的问题,而一项针对美国66所高校43,000名学生的调研显示,高达36%的大学生的日常三餐没有保障甚至处于饥饿状态;而在世界范围内,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有8.21亿人,即每9个人中有1人,处于饥饿状态,全球饥饿人口数量也在2016年到2018年间持续上升,重新回到十年以前的水平。



面对严峻的饥饿问题,我们不能否认代餐产品能对这些社会问题带来的积极影响,现在也有一些反饥饿的国际机构开始使用代餐产品来改善受灾地区人口的营养不良。然而,正如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的一位官员表示,不能因为这些人处于贫穷和饥饿,就认为他们没有选择吃什么的权利,饥饿问题不是简单地给挨饿的人一包代餐粉就能解决的。


代餐产品等食品创新公司在谈到食物问题时,往往会强调未来人口暴增,唯有提高粮食产量,研发创新食品,才能缓解饥饿问题。对于这些公司来说,饥饿问题仅仅是粮食供给不足,食物营养含量不高,不够高效而导致的,只要有了自己的技术创新,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如此一来,这些技术创新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巧妙地将问题转化为了利润创造点。正如,Soylent一直都在向大众传达其产品所承载的“解决饥饿问题”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科技中心论,也恰恰体现了时下对饥饿问题的一种普遍去政治化的理解。


然而,饥饿问题产生的根源,不是粮食短缺,不是食品缺乏。实际上,在过去的20多年,世界粮食产量增速远远高于人口增加率,现在的粮食产量是需求量的1.5倍,足够喂饱100亿人口。但问题在于,有1/3的世界人口因收入过低买不起粮食,还有大量的粮食被用于生产生物燃料和喂养动物。因此饥饿的根源在于巨大的贫富不均,在于跨国粮商对粮食价格的操控,还在于强权国家通过贸易协定等摧毁第三世界国家粮食生产体系,导致其严重依赖进口。


或许代餐产品能够在短期内有效地为饥饿人口提供援助,然而它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计。这样一个投资动辄成百上千万美金的高科技食品项目,它的生产技术掌控在硅谷风投手中,它的目标是赚取更多利润,而不是解决饥饿问题。想要彻底地改善饥饿问题,唯有打破跨国粮商公司的市场垄断,让贫困国家和自己的人民真正掌握本地区的粮食生产和供给,掌握自己的食物主权,而不是依赖一个外来公司的产品。


代餐产品的流行迎合了时下社会对高效率的追求,而代餐产品及其他高科技食品项目也成为互联网风投追捧的香饽饽,它时刻强调通过技术创新(尽管有时只是换汤不换药),效率提高让经济变得更可持续,社会变得更和谐。然而,这种去政治化的技术手段,不过是绕过结构性问题的一个速效对策而已。它们没有追寻问题的根源,只是在以增长为导向的资本主义体制中,将这些社会问题转化成了创造利润的另一出发点。


(人民食物主权志愿者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作者:齐苗,编辑:小熊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