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你总说“要不是”,你应该过得更好
2019-11-20 08:14

要不是你总说“要不是”,你应该过得更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作者:人神共奋,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1、重新认识“认知”的力量


后台收到的咨询,可能最多的一类就是“如何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因为轻率跳槽,经历了一段噩梦般的工作经历,到现在都无法正常工作,我该怎么办?


工作出现了严重的失误,现在压力很大,感觉已经没脸在公司混下去了……


高考失利,我现在既不想复读,也不想上学,就想找个没有人的地方躲起来……


我买的P2P爆雷了,分散投了三个全部爆雷,谁有我倒霉?我十年的积蓄啊,已经对人生绝望了……


说实话,我不太愿意回答此类问题,因为情绪问题是非理性,而我的文章以讲逻辑见长,你怎么指望我用一篇理性的文章去解决你的非理性问题呢?


事实上,对于“如何走出沮丧情绪”一类的问题,没有比“时间”更好的答案了。


直到上周,我看到我两年前写的《努力控制负面情绪,却摧毁了自己的人生,为什么?》一文中,收到了这样的回复:



在这一篇文章中,我其实并没有讲控制负面情绪的方法,我只是告诉大家“负面情绪”正是你为了逃避它而支付的成本——情绪劳动,是你亲手制造出来的阴影。


文章并没有具体的建议,所以收到这样的反馈还是很意外的,这让我重新开始认识“认知”的力量。我想,这是因为认知疗法并非适合所有人,所以它对于那些习惯思考的人,反而更合适。


2、当初要是不……,就好了


很多人在失败的初期,总是在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一句话“当初要是不……,就好了。”


“当初要是不跳槽,安安稳稳地做下去,现在也不会弄成这样……”


“当初要是发现不适合就果断分手,也不会拖了这么久,搞得身心疲惫……”


“当初要是见好就收,保住利润,也不会落到今天,血本无归的地步……”


这种思考方式有一个概念,叫“反事实思考”,由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首先提出的一种心理机制,就是在脑海里假设一些与“已经发生的事实”相反的情景,并且很主观地认定,那种情况比现在更好。


最经典的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促使我们进行“反事实思考”的是后悔情绪,也是生活中痛苦的根源之一。我们明明知道“世上没有后悔药”,后悔也无济于事,但我们总是轻易陷入这种负面情绪而无法自拔中。这是为什么呢?


很明显,想像那些跟现实相反的情境,可以让我们暂时脱离痛苦。比如,很多人都会被下面这首诗打动: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的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边升起 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 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 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这实在是一种太熟悉的情绪。甚至可以说,这个方法太容易了,见效又很快,就像鸦片一样,让你产生了依赖。但是,为了获得一瞬间的逃避,你首先要一遍遍重复那些导致你情绪压抑的回忆——祥林嫂要一遍遍的回忆当天的残酷场景,工作失误的人会一遍遍的重演当时应该怎么……


所以,“反事实思考”的害处并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这个思考的前后,你必须去回忆那些令你不快的往事,而这恰恰是你应该摆脱的东西,到了最后痛苦的回味反而成了你逃避痛苦的方法。


当你清醒时,你会为自己沉溺于过去的幻想而自责,这个自责又加深了你的负面情绪,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在经历了最初的一段“反事实思考”期后,你开始尝试着恢复你的正常生活,努力让自己不要胡思乱想。但是,很奇怪,一旦当你的大脑停顿下来,你又再次陷入“反事实思考”的状态中。甚至有时候,你开开心心地跟别人说话,忽然不知道为什么,你又走神了,瞬间对眼前正在做的事失去了兴趣。



所以,想要走出这个怪圈,我们必须理解,为什么人会产生“反事实思考”这种奇特的心理机制呢?


3、你不是在后悔,而是在“自我惩罚”


最早提出“反事实思考”的卡尼曼教授认为,这种情绪源于下意识的自发反应——人们总是用最容易想到的理由去解释自己为什么这么倒霉。


祥林嫂一到春天就想到,如果当初知道春天也有野兽出没就好了;看到篮子就想到,要是当时不让儿子一个人剥豆子就好了。


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失败恋情后,几乎大街小巷,屋内屋外的任何一样东西都在揭你的伤疤,都在提醒你,如果没有分手,你还将拥有这些甜蜜。


只有经历过这种创伤的人才会明白,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无穷无尽地折磨。


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反事实思考”的归因并非完全自发,而是有选择的。


“反事实思考”有一个特点,它一定会假设“当初如果……的话”,今天会更好,可为什么不是更糟糕呢?


如果你早点结束这份食之无味的恋情,也你会更早一点开始另一份令人伤心欲绝的恋情;


如果你当初没有跳槽,也许你现在正自责“如果上天给我一个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会对自己说三个字:跳槽吧”;


如果让你回到“交回录取通知书”,你一定还会觉得你妈“烦死个人了”。


容易引起“反事实思考”的负面结果,通常是偶然因素引起(祥林嫂),或者与正面结果相差很小(高考离分数线差几分)或者是自己的主动选择(错误的跳槽)很容易归因为自己不够谨慎,不够努力,对于某些性格的人而言,很容易产生过度自责。


所以,当你的脑海中浮现出“如果我当初不这样做该有多好”时,你不是在后悔,而是在“自我惩罚”——让自己内心恢复平衡,甚至有些人还会用自己的痛苦来博取身边人的同情(祥林嫂),以得到心灵的慰藉。


说到这里,很多读者可能觉得“反事实思考”是一种很糟糕的心理机制,想知道如何克服它。


但是,如果你这样想,你恰恰又陷入了“反事实思考”:如果我当初不进行“反事实思考”,我就不会这么痛苦了……吗?


4、理性的反事实思考


事实上,“反事实思考”是一种典型的科学思维方式。


如果我们看到一例“接种疫苗”产生不良反应的报道,我们在扼腕叹息之余,自然会产生“反事实思考”——如果这个孩子没有打疫苗,就不会死了。


但科学的“反事实思考”应该是这样的:接种疫苗的不良反应是万分之几,但不接种疫苗的话,生病的概率就是百分之几。


药物临床实验中的“安慰剂组”和“常规治疗组”,作用就相当于“反事实思考”。


“反事实思考”作为工具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思维的盲区,我们很容易为事件建立直接的因果关系,因为这样,而忽略了大多数事件的发生,其实是一个概率现象。


祥林嫂的儿子会被狼叼走,根本原因是祥林嫂承担了全部的家务,一个人忙不过来,就算她的儿子不被狼叼走,也可能落水、掉下山崖,被拐卖……


高考失利是你的整体水平不稳定,而不是刚好某条题目你没复习到;而恋爱失败、跳槽失败则充满了随机的偶然性。


理性的反事实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事实的真相,即便是非理性反事实思考也是很多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那么,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反事实思考”,但为什么某些人会长期沉溺于负面情绪?



5、把“反事实思考”上升到“人格层面”


祥林嫂一开始的“反事实思考”是“我真傻,我应该……”,这是行为结果层面的思考,但到后来,她开始认为自己是个“不贞洁的女人”,“当初索性撞一个死”,这就上升到人格层面“反事实思考”,这才是让她陷入绝望的真正原因。


大部分无法走出失败阴影的人,都会把“反事实思考”上升到“人格层面”。


失恋后,一开始想“如果我当初果断一点,就好了”,后来却会想“我当初要不是那么犯贱,就不会对他有那么多幻想”。


工作失误后,一开始想“我如果我早一点跟领导汇报,事情也不会那么糟……”后来会想“我如果不是那么笨的话,怎么会把事情搞砸?”


并非所有的人都会这样苛责自己,这里又涉及到“原生家庭”因素。


我们都知道,小孩子经常犯错,是因为他们控制能力差,而不是不够努力。但大人为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就一次次地给他们灌输“努力就能成功”的理论:


如果你小心一点,你就不会弄脏衣服。


如果你再细心一点,你就不会错这么多。


这种“你本该做得更好,只要你更努力”的逻辑,形成一种固化的思维模式之后,“反事实思考”会从行为层面上升到人格层面。


当你一次次的用“反事实思考”在脑海中构建一个更完美的自己时,你事实上是在一次次的否定现在的自己,结果就是,只要你做不到“你想象中的完美”,你就无法走出失败的阴影。


6、相信自已的自愈能力


写到这儿,很多人肯定想问,那我该怎么办呢?


很抱歉,我只能帮到这儿了。我觉得在非理性的情绪这件事上,知道发生什么,也许是一剂更好的解药。


以前有一个方法,让你不再害怕任何一部恐怖片,本人亲测有效。


方法很简单,很多经典恐怖片都有拍摄花絮,讲这些吓人的镜头是怎么拍出来的,贞子怎么从电视里爬出来,血浆是怎么制造出来的,鬼要怎么化妆才吓人,甚至有一些笑场的NG镜头,这些拍摄花絮其实很蛮好玩的。


恐怖片的套路就那几个,等你把这些都看过后,再看恐怖片,那些镜头一出现,你脑海中就立刻浮现出拍摄的场景,于是你发出会心的笑声,而不是尖叫(警告,恐怖片爱好者勿试,真的会毁掉你的爱好)


很多非理性心理同样如此,一旦你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你的焦虑情绪会大大降低。你必须直面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了解自己为什么变成这样,并且接受这并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错。


你要相信自已的自愈能力,一个人走不出失败的阴影,是因为他太想走出阴影,跟阴影赛跑,而忽略了那些阴影之所以始终跟随着你,是因为你身边始终有光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作者:人神共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