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的田园,梭罗的瓦尔登湖
2019-12-11 12:10

李子柒的田园,梭罗的瓦尔登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骑行西藏(ID:gobybike),作者:taoluo,头图来源:unsplash


“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上了微博热门话题,连人民日报评论也发了题为《文化走出去,期待更多“李子柒”》的文章。


李子柒是谁?


自小父母离婚,4岁父亲去世,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孤苦无依的农村女子?


14岁辍学打工,做过服务员、酒吧DJ的四川妹子?


还是以下这组数据?


抖音粉丝:2249万


B站粉丝:220万


公众号粉丝:基本都是10W+


微博粉丝:1956万


youtube粉丝:735万


李子柒的视频以田园古风美食为切入点,成为了网红视频博主。


在国内,李子柒远比不上靠网络直播卖货的网红,虽然也是很多人喜欢的网红,但远远成为不了一个大众话题。


让李子柒成为热门话题的,是她的视频上传到国外视频网站youtube后,深受歪果仁的喜爱,订阅数达到700多万,每条视频有50万的阅读以上,据说每个月能有几十万美元的广告收入。


很多外国人看了李子柒的视频后,纷纷留言,说这让他们重新认识了中国,喜欢这样宁静的田园生活。


视频中的李子柒无所不能,种菜、耕田、做木工、砌墙、酿酒、做菜、绣花,当然,视频拍摄剪辑也非常好。



质疑李子柒的人主要有两点:


1、李子柒视频所呈现出来的生活,根本不是农村的实际生存状况,所呈现出来岁月静好的田园生活都是虚假的。


2、李子柒不是一个人,是一个团队在运作这个视频商业项目,目的是为了赚钱,并不是其视频所呈现出来的隐居田园的仙女。


我想起了梭罗的《瓦尔登湖》。


梭罗是谁?


梭罗是作家、诗人、哲学家、废奴主义者、超验主义者。


1847年,三十岁的梭罗在接受他的哈佛班级十周年纪念问卷调查时写道:“我是个校长、家庭教师、测绘员、园丁、农夫、漆工、木匠、苦力、铅笔制造商、玻璃纸制造商、作家,有时还是个劣等诗人。”


梭罗最著名的著作是《瓦尔登湖》和《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其著作鲜有人问津,死后将近100年,公众真正认识到其价值。


对于国人来说,《瓦尔登湖》影响了很多早期的青年诗人和文学青年,海子卧轨自杀身旁放着的,就是《瓦尔登湖》。


从《瓦尔登湖》认识梭罗,很多国内解读成西方的田园生活,把梭罗认为是如同古代陶渊明式的隐士。


从《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认识梭罗,曼德拉、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是跟印度甘地学的,甘地呢,是跟梭罗学的。甘地在南非期间被逮捕,在法庭上念的就是梭罗的《论公民的不服从》(On the Duty of Civil Disobedience)。梭罗这一篇文章,促成了印度的独立,这本书被认为是改变世界的十六本书之一,这里的梭罗,是一个斗士。


梭罗曾经被一些批评家指责是一个沽名钓誉,打着隐士的名义寻求出名的伪君子。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记录了两年时间的隐居生活,亲手打造一间小木屋,种土豆,并详细记录了依靠土豆换取食物,用土豆制造食物的过程。


这让很多人联想到在一个风景优美,宁静的湖畔,光影婆娑的树林中隐藏着一间小木屋,没有世人干扰,梭罗独自一个人孤独地生活了两年,这符合中国人对于隐居山林,淡泊名利的隐士的想象。


批评家从搜集到的资料指出瓦尔登湖并非世外桃源,梭罗也不是孤独一人。


图注:1为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的木屋,2为菲奇伯格铁路(Fitchburg Line,也译为费奇伯格铁路或费奇堡铁路),3为Cambridgeand Concord Turnpike(剑桥—康科德公路),4为康科德市中心,5为瓦尔登湖。其中1与2的直线距离约为0.40公里(约0.25英里),1与3的直线距离约为0.26公里(约0.16英里),1与4的直线距离约为2.13公里(约1.32英里)。


理查德·扎克斯在《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描述说,梭罗几乎每天都要到康科德村里去一次,他的母亲和姐姐每周六都会给他送食物,而他自己则时不时回家去,“将家里装点心的坛子舔个干干净净。”


在小木屋“隐居”一年后,梭罗便开始向人们演讲如何过简朴的生活,如何自食其力,他的小屋也渐渐有了名气,当然,梭罗在此期间完成了名著《瓦尔登湖》,他也以一个独居者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成为世人效仿的榜样。


其实,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并不算“隐居”。在康科德一带,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爱默生先生/夫人摇响了晚餐铃,梭罗从林中猛冲出来,手里拿着餐盘排在队伍最前面。


李子柒的田园,梭罗的瓦尔登湖


什么才是田园生活?


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是“心忧炭贱愿天寒”?


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还写过这样一首诗:


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注:《乞食》是晋宋之际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记叙了诗人一次由于饥饿而出门借贷,并得人遗赠、留饮的活动。前四句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内心状态,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复杂的心情;中间六句写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由“谈谐”而“情欣”,由酣饮而赋诗的情景;末四句对主人表示感激之情,写得悲愤而寄慨遥深。)


这也是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而陶渊明也有一个《桃花源记》式的更美好的田园生活。


田园生活与其说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不如说是不同时代的人所追求向往的一种美好生活,李子柒的田园古风视频,梭罗的《瓦尔登湖》生活实验,之所以在不同的时代,获得了某些人的喜欢,正是因为其满足了这些人对心目中的美好生活的寄托,既是虚假的,也是真实的。


什么是隐士?


中国人对于隐士的想象,大多是在世外无人之处,生活艰苦,但悠然自得,淡泊名利。


想要出名的梭罗就不是隐士了吗?


商业化的李子柒就不纯粹不仙了吗?


一定要让自己苦哈哈地饿得半死不活还“不为五斗米折腰”才算有风骨?


中国道家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就是“小隐与野,大隐于市”。


儒家也有一个说法就是“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


梭罗所崇尚的“”自然”,也是如此,并非普通意义上的隐居山林。


梭罗所追崇的是爱默生的“超验主义”。


爱默生在他的讲演录《美国学者》中阐述过这样一个基本思想,即在分裂的或者说是在社会的现状下,人已经丧失了自己的完整性,所谓“人”只是部分地存在于所有的个人之中,个人站在社会派给他的岗位上,每一个人都像是从身上锯下来的一段肢体——一个手指、一个颈项、一个胃,但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栽种植物的人很少感觉到他的职务的真正尊严,他只看见他量谷子的箩筐与大车,此外一无所视,于是就降为一个农民(而不是“人”在农场上);商人从不认为他的生意也有一种理想的价值,灵魂只为金钱所奴役;律师成了一本法典;机师成了一架机器;水手成了一根绳子……


爱默生的关于“人”的理想是,每个人若要完整地掌握自己,就必须时时从他自己的“岗位”回来,拥抱一切。


梭罗则说:“人类已经成为他们的工具的工具了,饥饿了就采果实吃的人已变成一个农夫,树荫下歇力的人已变成一个管家。最杰出的艺术作品都表现着人类怎样从这种情形中挣扎出来,解放自己。”


梭罗的思想是超越了他那个时代的,他看到了资本主义兴起后人的自然性会被社会性所吞噬的未来,人成为物质的奴隶,消费欲望让人迷失在金钱之中,正因为超越了时代,所以会难以为当时的社会所普遍接受,只有少数理解他的真正思想的人,才懂得价值,100年后,当美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一次经济大萧条后,才有越来越多人真正认识了其价值。


梭罗45岁就因肺结核英年早逝,爱默生说:““这个国家还不知道,或者仅有极个别人知道,它已失去了一个多么伟大的儿子。”


“隐”有一种隔绝孤独的含义,在这层含义上,不一定非要与世隔绝,在现代社会中,很难有人与世隔绝还能生存下去,但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内心从世俗的烦嚣中脱离出来,不被这个过度物质化的社会放大自己的欲望,不被外界纷扰的声音影响自我对人生的追求,保持一种内心的丰盈富足。


梭罗在《孤寂》一章中,他写道:“我热爱孤单。我从未找到比孤寂更好的同伴。大体上来说,混迹于人群之间,总比在室内独处来得更加寂寞。思考着或者工作着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寂寞的。衡量孤寂的标准,并不是一个人和其同类之间隔了多少英里。真正勤奋的学生,哪怕身处剑桥学院人满为患的教师中,也必定如沙漠里的托钵僧般孤寂。”


无需把自己隔绝于世才算隐,陶渊明能找到善心的人乞食,梭罗有爱默生、母亲、姐姐的接济,李子柒有团队一起运作商业,有何不可,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作为不被社会功能化的完整的人的生活,大道朝天,各自不同,也许,都能归一。


什么是文化输出?


梭罗算美国文化输出吗?


美国大片算美国文化输出吗?


直播卖货(源自美国电视直销)算美国文化输出吗?


NBA算美国文化输出吗?


可口可乐算美国文化输出吗?


如果算,那有735万外国人喜欢李子柒视频里的中国古风田园生活,那也是文化输出。


他们在李子柒的视频中看到了传统的笔墨纸砚、蜀绣,古法制作的苏式鲜肉月饼、桂花酒,这些流传于上千年历史之中的技艺。


也许真实与你所想象的不一样,但有兴趣的人,可以从中追寻而来,看到陶渊明,看到老子,看到更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他们也许会产生共鸣,原来早在《瓦尔登湖》之前,中国就有了一个《桃花源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骑行西藏(ID:gobybike),作者:taoluo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