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八大宽容,要经历几代人才能改变?
2019-12-12 12:00

中国式八大宽容,要经历几代人才能改变?

文章来自公众号:冰川思享号(ID:icereview),作者:韩福东,原标题为:《为了你好,来都来了……中国式八大宽容,要经历几代人才能改变?》,题图来自:《都挺好》。


最近网上流传一则“中国式八大宽容”,分别是:


  • 为了你好

  • 习惯就好

  • 都不容易

  • 还是个孩子

  • 岁数大了

  • 来都来了

  • 大过年的

  • 人都死了


知乎网友对“中国式八大宽容”的质疑


听着觉得耳熟;年纪略大的可能更进一步,早已将它们内化成口头禅。这“中国式八大宽容”在老一辈那里,是作为美德来传承的,与“宅心仁厚”近乎同义语。但在年轻人这里,却成了伪善、乡愿、市侩的代名词。


代际间的价值观冲突,莫此为甚。到底发生了什么?


01


先说“大过年的”,这句话的来头可不一般。容我慢慢说来。


先讲一个故事。


1937年,上海著名中医陈存仁打算去日本搜集汉医书籍,临行前去看望继父,准备送他500元钱。


陈存仁的继父“私底下迷信得很,从早到晚,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要取一个吉利”。在迎接陈存仁的前一晚,继父做了个梦,梦见老友送他一个玉盘;早上醒来,又有四只乌鸦在窗外叫声凄切。


这到底主何吉凶?继父拿出一本《解梦蠡言》研究了半天,并以“早晨乌鸦叫过”为由,坚决不收这500元钱,还进一步劝陈存仁放弃去日本,以免坐船可能遇到风浪遭致危险。按继父对祸福吉凶预兆的理解,一次有风险的旅程中,临行赠金有永别之兆。


后来俩人决定去海神庙抽个签,以定凶吉。结果是上上签。于是继父立刻就决定收了这500元。

网友对“中国式宽容”的全版本吐槽


陈存仁在民国初年接受教育,他继父的宇宙观则在晚清成熟。一代人之间,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认知差距,陈存仁在他晚年写的《银元时代生活史》中回忆此事,尝试着从心理修养的角度给这种讨吉利的行为赋予另一种合理性:


“我有一个感觉,开口都要带着吉利的字句,事事小心,步步留神,这虽近乎迷信,倒也含有一种人生哲学,教自己做事要小心谨慎,出言要博得人家的欢心,在一年开始就要修养这种功夫。


“所以在新年中即使小孩子不慎打碎了一个茶杯或碟子,都要面无愠色,口中还要说’长命百岁’或 ‘岁岁平安’,所谓’岁’,与’碎’同音,口彩还是很好听的,这与古人玉杯坠地,面不改容同样是一种心理修养。”


但追本溯源考察,万事万物之所以有吉凶征兆,而这种征兆在新年时候又尤其重要,是和人类对宇宙人生的本质理解有关的。这种择吉的哲学,早在狩猎采集年代的先民中就已建立,他们利用巫术进行占卜,求吉祈成。


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一代又一代的精英用各种理由对这种巫术进行学理化诠释,它逐渐成了全民对“过年”的一种信仰。


02


陈存仁所在的中医领域,也渗透进了关于新年择吉的理念。


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有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翻译成白话大概是:农历正月到三月是春天,天地以生物为德,人也要顺应天地秩序,要放生不能杀生、要给别人好处而不能惩罚别人,这样身体会健康,否则伤肝,夏天来时病会加重。


不要小看“大过年的”这句话,背后隐藏的含义实在丰富。从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的角度看,它奠定了一种秩序的基要,人的行为尤其不能与其忤逆。


而中医的发展,让这种玄学巫术有了更坚实的着落,不再凌空蹈虚。大过年的与别人斗气,伤肝要死人的,人总不能拿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开玩笑吧。


新年的禁忌,按照上述路径继续进化,到了陈存仁那个年代,“大过年的”中国式宽容,已经更多和一种心理修养的人格道德联结在了一起,古早的阴阳巫术虽然对他们仍有影响,但确乎正在退场。


但陈存仁这一代老中医,却不敢理直气壮拿出《黄帝内经》,说过年讨吉利事关人身健康,反而迎合现代科学说其”近乎迷信“,同时又试着从心理修养角度论证此种迷信的合理性,他还真是糊涂啊。


即便到了神秘信仰日益衰颓的今天,在新年时期讨各种吉利、不与人争吵,也变成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习俗留存了下来。“大过年的,别和他计较”,这个原本带有趋吉避凶巫术色彩的禁忌,一旦脱离具体的前现代语境,就变为令现代人厌憎的没来由的宽容。


21世纪的新新人类登上时代舞台,他们就近乎纯粹从宽容和道德的立场来看待此事,这个Bug就兜不圆了:过年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要变得没有是非?


03


从古早的择吉祈成,到黄帝内经的“春气养生”,再陈存仁年代的“心理修养”,这中间有漫漫的以万年计的时长。而从陈存仁到我们这个时代,只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不要说巫术的择吉、中医的保肝,就连修养的道德都已变了味道——这种中国式宽容的道德,在新一代年轻人眼中,已是如此面目可憎。


“人都死了”的中国式宽容也类似。现代人会觉得“人都死了,就别计较和评价他了”,是一种遵奉“死者为大”的乡愿。但在历史上,不去怨怼和抨击死人,却可能更多是从生者的利益角度考虑。它也和巫祝的信仰分不开。


传统中国社会,认为人的肉身死了尚有魂魄,鬼神非常难缠,有能力支配人间的吉凶祸福。所以很多习俗都是在讨好鬼神,自不可再去用话语招惹他们。


网友对“中国式宽容”的吐槽


这种认知随时间流变,超验恐惧逐渐异化成为“死者为大”的貌似宽容的世俗尊重。


同样是尊重鬼神的习俗,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解释,其背后都是人类保守的神经元结构在作祟。


按照进化生物学的解释,现代人类的心智结构仍停留在狩猎采集时代。经验在狩猎采集时代非常重要,不遵从长辈的经验,很容易死去。所以这种心智结构倾向于保守。


知识总会迭代,尤其到了农耕和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刷新了对世界的认识。


新知识与倾向于认知经验传承的保守心智构成张力,由此产生的一个后果是,我们的心智倾向于认同旧事物、旧习俗,但传统的解释已经不能给它们合法性,所以我们的知识就需要不断对其迭代诠释,赋予它更新的价值。



中国式八大宽容之所以讨人厌,就在于老一辈仍在利用各种知识对传统习俗和待人接物的智慧进行解释,但已无法逻辑自洽,就变成宛如和稀泥或骑墙的——说得难听点——搅屎棍。


中国式八大宽容中的“岁数大了”,原本可能是出于对老人的尊重。毕竟在玛格丽特·米德所谓的“前喻文化时代”,没有什么比老人家的经验更为重要的知识了。“为了你好”和“习惯就好”,也是这种带有过来人“吃的盐比你走的路多”意味的人生箴言。


但在激烈变革的年代,老人的经验变得缺乏解释力,“后喻文化时代”一个突出特征是新新人类的崛起,与之相伴的却是话语在路径上仍依赖的“尊老”模式。脱离了“前喻文化”的语境,在年轻人眼中,这种“尊老”模式就变成给倚老卖老、老而不尊者开拖的话术。


04


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更多时候是相互厮杀,彼此间残忍报复。和我们DNA有98%近似的黑猩猩的暴戾,能证明这一点。但人类在暴戾之外,同时又是一个需要抱团合作的生物,两者的平衡更有利于基因的延续。


在漫长的采集狩猎年代,野蛮性更占主导地位。随着人类定居,文明逐渐进化,文化开始发挥作用,对人类进行规范和型塑。


同理心开始越来越大发挥作用,“都不容易”就是更多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虽然它在实操层面更多沦为替利益相关方开脱。但人类的本质就是如此啊。


认知神经学的实验已经证明,人类很多时候是先有了一个肯定性的判断(对方是我利益相关方,我要帮他),然后再寻求解释(“都不容易”话术可以有效)


滥杀受到制止,孩子的生命权需要被尊重。溺婴早已是陈年旧事,孩子得到的只是溺爱。“还是个孩子”,成为长辈娇生惯养熊孩子时最好的官方辞令。这大概是中国式八大宽容中,形成最晚也最具现代性风味的一句口头禅。


电影《中国的“小皇帝”》


人类本质上是对成本收益有着精心算计的物种。如果不凭借后天的教育,本能的计算中很容易被“沉没成本”所迷惑,毕竟是狩猎采集年代的心智结构,你不能对其要求太高。


“来都来了”,就是被“沉没成本”所坑的心理惯性。“来”的成本即然已经耗费,为什么不趁机揩些油呢?老一辈秉持狩猎采集年代的直觉智慧,很容易被用财富和知识武装起来的新新人类视为贪图小便宜、搞不拎清的市侩。


这二十年信息和财富的爆炸式增长,让一代人之间的差距超越了古早数个世纪。长辈们心中的中国式八大宽容,还是一块甜点,但在年轻人那里早已形同一坨烂肉。但我们还是要尊重人类与生俱来的心智惰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革命也很难革到普罗大众的内心深处,不如保持张力,和谐共处。


这中国式八大宽容,真的要等几代人都死去才会淡出我们的生活吧。这句貌似带些诅咒的预言,却是最符合人类进化本质的和平箴言。


文章来自公众号:冰川思享号(ID:icereview),作者:韩福东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