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觉得社区团购不靠谱?
2020-12-16 14:35

为什么我觉得社区团购不靠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余晟以为(ID:yurii-says),原文标题:《关于“社区团购”,我不知道什么靠谱,但我看来他们都不靠谱》,作者:余晟,头图来自:IC photo


一年多之前,我爸告诉我“现在可以在手机上下单买菜了,第二天会送到小区门口的芙蓉兴盛超市,自己去取就是”。当时,我绝对没想到这就是所谓“社区团购”,没想到它会在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变成互联网巨头激烈争抢的生意,更没有想到整盘生意会因为几份文件,忽然蒙上巨大的不确定性,又成为无数自媒体借题发挥、大肆渲染,成就了新一波的流量收割。


因为没有实际用过社区团购,我对它的了解都来自各种文章。可惜看来看去,越看越糊涂:社区团购到底是好是坏,虽然众说纷纭,但没有一篇文章说得清楚,绝大部分都在自吹自擂、故弄玄虚。


图源:pixabay.com


许多人都知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是关于社区团购,究竟有多少人去调查了呢?


看起来,参与社区团购的人有很多,比如菜农、生鲜供应商、配送员、前置仓管理运营人员、社区团长、顾客,还有负责开发整套系统的技术人员。要搞清楚社区团购,起码应该知道这些人都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做什么,怎样配合,终端售价到底是如何组成,各环节在其中贡献几何等等一系列问题。可惜,我们能看到的,基本只有“顾客下了多少单”,“团长赚了多少钱”而已。


这种“缺乏调查”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对社区团购的基本介绍,也存在于对它的各种判断。前段忽然兴起一种声音,“社区团购是要断了小商小贩的活路”。看起来,逻辑上确实存在这种可能。但既然这只是逻辑上的可能,那么自然也会有逻辑上的反驳,比如“这些小商贩必然要被历史淘汰”,比如“虽然小商贩失业了,但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比如“综合来看,真正得利的还是广大消费者”…… 


总之都是空对空,要么是求助于虚无缥缈的“历史必然”,要么是挖掘出“看不见的另一面”。但是到底有多少小商小贩受影响,影响几何,以前习惯在小商小贩手里买菜的消费者,如今的消费习惯有多少变化,感受如何,也几乎没有看到报道,或者充其量就是提供了作者本人的感受——我猜,习惯于在自媒体上纵论各种大势的人,大概都不会是典型的买菜人。不信你看,有论者信誓旦旦地声称“菜贩其实赚钱相当多”,也有论者斩钉截铁地断言“菜贩累死累活也赚不了几个钱”,简直让人怀疑他们是否生活在同一个国度。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共同得到“菜贩被淘汰其实没什么影响”的结论。


至于被广为吹捧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所谓科技优势,目前只能呈现在纸面上。从逻辑上说,要满足大规模社区团购的需求,必须有广泛分布的大量前置仓,而最适合开展社区团购的地区,必然是人口聚居区。在人口聚居区设立大量前置仓,无论是收购还是新建,都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惜,纵览所有关于社区团购的报道,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极其罕见。如果没有足够多足够近的前置仓,配送就会成为大问题,所以有不少报道说,新玩家入局,确实能靠低价吸引不少用户,但履约率相当低,反而给团长带来许多困扰——对了,你看到有哪些报道关心过社区团购的“履约率”吗?


实际上,建仓库、搭冷链、搞配送,这并不是典型互联网企业擅长的游戏,也很难利用互联网天生的“横向扩展”规模优势——原本服务1万人的程序,如果要服务1000万人,只要加服务器就可以了,甚至一夜之间就可以完成,远比实体生意简单。但是这种优势往往只适用于纯数字业务,一旦涉及到实体,规模扩张的成本显然要高得多。


如果短时间无法积累足够的实体能量,又不希望放弃这块激烈争夺的土地,唯一可行的办法似乎就只有补贴。补贴大概一直是中国互联网公司最擅长的游戏,所谓“一俊遮百丑”,哪怕生意出了各种问题,都可以用一句“足够便宜”来解释。


表面上看起来,这种“烧自己的钱补贴用户”的办法的确无可厚非。但是回顾历史,无论是蛋壳公寓还是小黄车,确实都靠烧钱烧出了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但是也留下了满目疮痍。蛋壳公寓拖欠房东房租,拖欠签约服务商工资,租户被赶出来却仍要继续还贷;小黄车对供应商拖欠货款,对用户拖欠押金。在这之外,也别忘了各地让人说触目惊心的“共享单车坟场”。


总之,这些所谓“烧自己钱补贴用户”的生意,让其他人——尤其是老老实实工作的普通人甚至社会底层人员——承担了巨大的代价,破坏力着实惊人。奇怪的是,众多互联网从业者、投资者似乎对此视而不见,只顾自己赚得盆满钵满,享受镁光灯聚集的待遇,却没有人提出什么办法约束这种危害巨大的游戏,避免悲剧重演。


退一步说,如今众多巨头在社区团购的市场上白热化厮杀,即便不会落得满目苍夷,动机也相当可疑。大家都喜欢高谈阔论“公司有基因,基因不对的生意,怎么做都做不成”,那么,随便哪家公司都有做社区团购的基因吗?我看未必。可是,它们为什么蜂拥而上,豪掷千金呢?


前段时间Netflix的专题片《监控资本主义:智能陷阱》相当热门,也引发了许多讨论。可惜在我看来,大多数讨论都是就事论事而已,局限在专题片的素材里打转转,极少有作者去读读片中推荐的专著《监控资本主义时代(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实际上,如果你读过这本书,对“监控资本主义”的理解应当比看专题片要丰富许多。


在《监控资本主义时代》的作者Shoshana Zuboff看来,如今风光无限的“互联网”巨头的作为,与资本主义早期的野蛮掠夺没什么两样,只不过当时是掠夺土地、煤炭、石油等资源,今天是用技术掠夺个人的精力和注意力,共同点是缺乏游戏规则,彻底的弱肉强食。而人一旦被夺去了精力和注意力,就不再是有选择权利和自主意识的人,而是可以通过各种投喂和刺激,不断达成新生意的对象。在这整个游戏中,科技也无甚稀奇,完全沦为做成新生意的工具而已,以“能做成生意”为唯一评价标准。


这么说或许有点抽象,举个具体的例子你就知道了。最近已经有许多人在抱怨,某宝的支付方式,明明一直是用信用卡,但某些借贷支付方式仍然要不断冒出来,一不小心就点错。还有某团,“月付”总是在不经意间就排在第一,关闭它更是要再三确认,复杂的流程让普通人望而却步。这背后的道理其实是相通的:你以为它是你的工具,其实你对它来说,无非是处心积虑地刺激,甚至通过误导来做成新生意的无数个机会。


所以,今天的社区团购,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能让各大玩家为何不顾自己的“基因”,纷纷赤膊上阵,捉对厮杀?它们是真的有志于改造生鲜产品的供应链?还是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利润空间?或者只是眼馋“海量用户、高频交易”蕴含的无限可能?


坦白说,我不知道。我只清楚,要把一件事情认真谈清楚,光靠高谈阔论是肯定不行的。如果没有调查研究,没有实证分析,不能分解出一系列具体问题,那么表达要么失之空洞,要么谬以千里。


就好像许多人热衷讨论“科技向善”,可惜,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没本事把“如何判断科技有没有向善”、“科技历史上是否向善”、“科技未来是否会向善”、“保证科技向善应当有哪些前提”、“避免科技作恶需要哪些约束”等等具体问题谈清楚,还要援引“科技向善”来证明这个证明那个。照我看,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余晟以为(ID:yurii-says),作者:余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