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腾默示录:没有担当,何必创业
2021-11-30 18:35

拜腾默示录:没有担当,何必创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产经(ID:autoreport),作者:赵玲伟,编辑:杨光,原文标题:《拜腾默示录:创业,一定要有个人是用来挨骂的|汽车产经》,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2021年的“最惨打工人”,戴雷该提前获得一个提名。


11月26日晚,恒大汽车发布公告称已退还266.33万平方米用地用来还债。当一家以地产为根本的巨头卖地换钱时,这家企业大概日子不好过。


而今年刚刚履新恒大汽车常务副总裁的戴雷又神隐了起来,这与他和上一家新造车意兴阑珊时的情景颇为相似。


恒大汽车在许家印的厚望下一息尚在,而戴雷的上一个“烂摊子”拜腾,被供应商起诉要求破产的案件已经开庭。


“即使到了今天,我再见到当初在拜腾对接的几位供应商老总时,都会觉得不好意思,当时欠了他们家好几十万呢”,一位去年8月离职的拜腾前员工证实,公司至今仍拖欠很多供应商的款项。


11月,一桩破产清算案件开庭审理,主体南京知行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被媒体称做“拜腾汽车关联公司”,网友有更形象的比喻——“二者就是鲁迅和周树人的关系”


从风光无限的豪华造车团队高调官宣,到被供应商讨债到申请对其破产,拜腾混到“塌房”,房里都没有一台量产车。


“灵魂人物”离场时,留下的人把公司名字从“拜腾”改成“盛腾”,从头再来的架势,但却没有力气再起风浪。


拜腾故事结束的时候,不如复盘一下这家新造车满身的戏剧冲突,与其带给创业与造车的一些启示。


一、匪夷所思的矛盾点


1. 中国员工VS国外员工


拜腾最早公布的公司架构是:德国团队负责汽车工程和设计,中国团队负责落地制造,美国加州团队负责UI/UX和无人驾驶。


实际上,多名员工证实,毕福康领导时外观造型设计靠德国设计中心,车辆设计靠美国硅谷的研究院,中国团队做出些东西要交给美国团队审议,美国则成了拜腾真正的中心,掌管一切——没错,就是那个300人一年吃掉5000万元零食的打工人天堂。


而且,当时的CEO戴雷也更信任国外研发中心,“中国部门的做出的成果提交给美国部门审核,但美国员工一审核就是一周。加上国外假期多,节假日期间是不可能找到负责人”。


据拜腾前员工描述,由于研发端远离成熟的供应链、市场和产地,于是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超高的零件成本、缓慢的问题响应、错误的产品方向。


其他新造车势力几乎都在国外设置了办公室或设计、研发中心,但员工比例大概是中外人数8:1,而拜腾在关闭欧美部门前,这一比例达到了1:1。


“简单来说就是美式的官僚主义和过程导向,再有就是无奖惩机制。”一位在职一年多的拜腾员工反映,一次美国总监来中国出差,周五下午就惊讶于他们竟然不下班,因为这在他们的文化中是啤酒party时间,于是,一下班就组织大家去喝酒了。


“我也去北美工作过一段时间,完全的硅谷风格,管理特别松散,基本到点就下班,该喝酒喝酒,该度假度假。相比国内团队,有时候还需要加班熬夜配合北美的时间,沟通协调工作”。


“即便是外派,加州的工作人员也是住着星级酒店,成本不菲之外,长时间通勤也会让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被高管给予厚望的国外团队恣意松散,连带着国内团队的努力和理想,都被磨灭了。


拜腾中国员工大多是从福特等传统车企挖来的骨干员工,他们来拜腾时不只为了优厚的待遇,还都抱持着新一代智能汽车的理想。


而理想被公司文化痛打。


有人在知乎上问,拜腾是哪个国家的品牌?高赞回答是,这个问题你去问拜腾员工,他们都是一脸懵。


在自己定义的精英体系中,他们忽略了大多数好的作品都出现在极致的创作情绪之下。而信任体系的拧巴,让中国员工无力感被放大,只好在情绪崩塌前纷纷出走。


2019年,拜腾财务状况不乐观,先后裁撤了欧美地区的办公室,中国员工数量也极具缩减,2020年拜腾位于上海和北京的办公司陆续撤租。


当时,首席事务官丁清芬的说法是“优化”,“我们把跟量产不直接相关的团队或者是项目暂时放下了,等到我们以后需要的时候再组建团队。”。


然而,一再裁员节省之下,拜腾为数不多的资金真的流向研发了吗?


2. 聚焦产品VS专利数量


作为一家智能电动车公司,注册专利数量是评价其研发实力的金标准。在此基础之上,再谈这家公司有没有前途才有意义。


南京知行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名下有106件专利申请,从申请年份来看,2018年申请了80件,2019年申请了26件,2020年申请数量为0。其中,外观专利67件,实用新型专利17件,发明公布了22件。


有专业人士分析,“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正常来讲应该是发明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实用新型专利,最后是外观专利,这样才从形式上符合一家技术驱动的汽车制造公司的形象,但拜腾明显是反着来的。”


对比其他新造车的知识产权结构——根据蔚来在今年4月公布的信息,其4200多专利及申请中,“发明”占比最高,达1700多项,其次为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截至今年上半年,小鹏汽车累计专利申请数量已达2567件,其中与智能相关的专利占了887件。


截止今年10月,理想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共有1553件已经公开的专利申请。


拜腾是否如其所说是技术驱动,答案一目了然。


3. 只会当高管VS不会当老板


任何事与愿违,最后的总要归结于“人”的原因。创始人的责任是敢于突破创新,哪怕面对阻力和失误,而职业经理人是大公司的产物,其基本素质是不犯错。


当拜腾崩盘时,曾经拜腾的灵魂人物,一个早去艾康尼克兜了一圈,现在落脚贾老板的法拉第未来。另一个入职恒大汽车继续当高管——不管他们曾经“奋斗”过的拜腾工厂已经多么荒芜,两位外籍职业经理人都可以继续风生水起混圈子。


果然,“真男人”从不回头看爆炸。


2021年7月,早已停产的拜腾南京工厂 来源:《时代财经》


宝马背景的高管被资本邀请来“创业”,于是毕福康的饭局上必点顶级红酒,戴雷出行一定头等舱待遇。这在以“卖惨为荣”的新造车圈里很罕见,“扣王”李想都忍不住吐槽同行。



造车这个毛利率至上的行业,而湾区高管仍然要保持体面,于是三年败光84亿元后,没人表示为之负责。


在原CEO毕福康离职后,拜腾高管的现身方式从“双人组”变成了团队形式。在2019年的南京工厂开放日上,拜腾的一众高管就曾现身现场。当时,拜腾的管理团队中仍然外籍人士居多,且几乎均有传统车企背景,这与国内大多新造车势力的互联网背景明显不同。


而那一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原计划是希望戴雷以公司CEO身份出席并发言,到最后一刻,他以各种理由拒绝出席。


他们似乎很抗拒solo场景,这与当年新势力群雄逐鹿时期各家“一夫当关”式的站台格格不入。


创始人都不愿将自己化为标签,为品牌代言发声,还有谁会相信拜腾能成功?


84亿元对于造车远远不够,只是没人愿意再为一个创作者自己都不信任的作品续命。


二、一些聊胜于无的挣扎


2019年时,还有离职员工在社交平台上写到,“现在的拜腾像一个癌症病人,高层其实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切除病灶保命,可是公司的DNA在那,创始人中也没有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那样的二次创业者,更没有互联网资本圈的人脉,有的只是企经理人们的贪婪和圆滑。”


拜腾并非不自知。丁清芬、黄睿、中国区研发副总裁段连祥、南京工厂总经理应展望等四位中国籍管理层,曾以各种方式尝试扭转局面,但最终未能力挽狂澜。


2019年时,拜腾设立了上海设计中心,或许是希望控制权能够收回,但靠着剩下的力量显然是无力回天。


上海设计中心落成时的一次饭局上,丁清芬曾说,戴雷有一天叫她到办公室,说自己现在的薪资只拿15%,问丁清芬愿意自降多少,最后丁清芬的薪资折半。其实,在拜腾最困难的时候,很多核心高管也在自掏腰包支持着拜腾。


可这些努力杯水车薪,管理的松散,为拜腾今日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2020年6月29日,在经过近5个小时的董事会之后,拜腾汽车CEO戴雷表示,决定自7月1日起暂停中国内地业务运营。


拜腾汽车中国区人力资源部发布的停工停产通知书这样写道:“2020年是艰难的一年。由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公司融资及生产运营均遭遇了重大挑战……中国区(不含香港)所有公司将自2020年7月1日起开始停工停产。”


而这一停,就没能再次出发——一年后,供应商起诉拜腾,要求破产。


三、没人愿意为失败负责的悲剧


今年的广州车展前夕,小鹏汽车迎来了一次品牌焕新。在发布会上,何小鹏说,有很多人让我改名字,但那是不可能的。“用我的名字命名品牌,是我对小鹏汽车品牌的认同和责任的表现”。


拜腾成立6年,没有一台量产车,可以说是妥妥的失败了,但谁为这个失败付出代价了吗?


德国人离开了,中国团队开始重建。


而如今世界早已变了模样。随着中国工业崛起、智能电动换道超车、国潮审美体系建立。可是拜腾的德国进口工服不一定质感好,淹没美国员工斗志的零食也没有转变为生产力。


德系基因是燃油车时代辉煌的汽车文明烙印,但是在智能电动车时代,作用似乎已经不是那么重要。


即使在最容易盲目崇拜的奢侈品行业,那些对中国风审美自以为是的广告片也都遭到群嘲。外国的月亮圆就是圆,缺也是缺的。


没有归属感,没有破釜沉舟的魄力,没有信任,更没有一个精神领袖。


从拜腾的倒塌中,我们看到,在创业伊始,团队一定要有一个精神力坚韧的灵魂人物,不要小看了气氛组,他们可能会直接将信仰转化为劳动力和创造力,实现一个个看似荒诞又现实的理想创意。


这个人需要一直亢奋而坚韧到公司实现正常运转。比如特斯拉和蔚小理,起初都是靠着创始人一人高调发声、吸引流量、接受炮火。当他们的产品出现问题时,用户可以集火李斌、李想、何小鹏,“和尚和庙”一个都跑不了。


如今新造车三剑客产量均破十万的时间段,他们三个几乎同步神隐起来。任务完成,下面就是用户对产品的硬核考验了。马斯克也在今年宣布,没什么大事儿就不参加财报会了,安安静静当他的世界首富。


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曾经在拜腾全员会上发明了一个“赢的公式”= 拜腾大屏数字座舱体验和品牌基础 + 一汽最懂造车 + 富士康最懂供应链及软硬件结合。



可是现实是,三方各为其主,没有形成合力。


拜腾员工在一汽投资后被告知不要和一汽的人聊太多,而其最后的挣扎时,一汽和富士康都曾经被传出收购拜腾,但在一番考察之后纷纷放弃,据说拜腾的财务情况比看上去更加糟糕。


如今,早已过了新造车白手起家、野蛮生长的时间段。拜腾创业的失败经验很难再被借鉴,只是一样,在任何时候别低估了企业文化与精神信仰。


而无人愿意当出头鸟的拜腾,死于没有灵魂。


参考资料:

1. autocarweekly《拜腾:死磕是创业者的自我修养》

2. 36kr《一家造车新势力公司的大溃败 拜腾8亿美元蒸发简史》

3. Tech星球《烧光84亿,我所亲历的拜腾造车大溃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产经(ID:autoreport),作者:赵玲伟,编辑:杨光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