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老板不好当
2022-04-20 08:11

书店老板不好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出版传媒商报(ID:zgcbcmsb),作者:张萱,原文标题:《如今的书店老板好不好当?你看了这篇深度访谈就知道了!》,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实体书店的经营,如今难度越来越大。和所有其它行业的实体店一样,它遭受着来自互联网电商及其它新媒体平台的冲击。不但如此,连续几年的疫情使得实体书店的经营遇到了空前的挑战。多重的压力下,书店该如何经营?或生或死,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哈姆雷特的难题。


近日,由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张萱编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北地区实体书店调查研究》一书出版面世,通过访谈、调研形成的调查报告,针对湖北地区实体书店近年来布局不均、动力不足、创新不够等现状开展对策研究,为实地书店发展提供了一个学者的思路。我们在第一时间联系到了该书的作者,并征得作者同意。


本次为您推送该书“书店经营管理者深度访谈”章节的部分内容,通过作者对书店管理者的采访,希望能呈现近年实体书店生存和出路的另一个侧面,为书店经营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书店是一个具有知识文化体系以及庞大信息量的文化服务零售业。”


采访人:张萱(后简称Z)

被采访人:陈富珍(“物外书店”总经理,后简称C)


Z:我之前看过一些媒体对您的采访,想了解一下关于物外书店的一些情况。你们是人信地产旗下的书店品牌?


C:对。


Z:和其他书店比起来,你们书店有地产业作为后盾,是不是感觉压力会小些呢?


C:没有所谓划算这种事情。我们在运营上有极大费用,人力费用、租金费用、馆销费用、营销费用、政府税务,这些没有比较省钱的说法。只能说,租金可能租的是自己的物业,这是左口袋和右口袋的关系。真正的成本交易是没有的、这个房子是你自己的,但如果要算实际的运营考益、考核效益,还是要算到里面。


Z:所以,当危机和压力来临,你们的抗压能力是不是会更高一点?


C:如果就一个企业真正的效应成本来看,谁出资,对它的整个成本、费用都差不多,这都是不可避免的。就好像你有一个富爸爸,比如马云阿里巴巴去创业书店,那它就有一个富爸爸。私人当然也有可能有充足的资金啊。我常常讲,书店是一个毛利很低的一个行业,毛利非常固定的行业,书不是书店的定价,而是出版社的定价。你不能提价,或者说你只能打折。所以,这个行业有它辛苦的地方,成本结构大家都差不多。虽然费用结构可能有差别,比如这样一家店,要用多少服务人员,像有的书店服务人员很少,就一两个人。但因为这是一个文化服务业,我们希望把这一块做得更足一些,我们投入很大。


Z:目前这家书店的店员人数是?


C:60多个人。


Z:新店准备启用多少人?


C:新店会分掉一些采购部、人事行政部、后勤部、财务部的人力,但店内员工数量还是要保证。因为每一家店大约是依照它的面积,还有它的动线出路口,所谓动线,就是你有几个出路口,你要在多远的地方设一个工作人员,如果读者有问题,可以及时给他反馈。


Z:这要考虑一个平衡值,比如店员太多会不会让购书人有压力?


C:人很多,会觉得有压力,人很少,读者会觉得怎么都没有服务到位。这是一个平衡问题。


Z:新店大约是多少平米?


C:建筑面积是506平米,是这边的1/10,但还会做一些夹层,所以做到750平米。我们只使用了那栋楼的一层,二楼是轮渡公司的办公室。因为市文化局来找我们做这个项目,所以我们就去了。


Z:你们的品牌影响力在武汉市是首屈一指的,效益应该也是最好的吧?


C:但是,我们测过算过,我们还是亏损的,就像这家店每年亏损500万,我们还是处在一个发展期。书店没有赚快钱的,书店是一个毛利很有限的行业,它赚的不是暴利,它是细水长流。全球认为最好的书店在日本,那日本“茑屋书店”,它也不是立刻就能赚钱的。所以,我们这家店在这里才两年,不可能赚钱,而且我们的投入很高,1000多万元。


Z:那么政府的扶持政策呢?


C:杯水车薪啦!政府给我25万租金补贴,按照一家店来补贴,但我觉得那不是一个长远的。我常常和同事讲,你做民营企业就是民营企业,独立书店就是独立书店,不要想去靠谁,你最终必须靠自己,去创造一个品牌效应。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需要精耕、深耕的过程,你要看读者给你怎样的支持。如果读者只是来看一看,最终还是上网去当当买折扣书,那么实体书店即便再复兴,也会衰落。因为没有一个企业能够永远赔钱,这就牵涉到城市人民的价值观。


一家书店可以赚钱,是因为一直都有愿意支持这家书店的人。支持者认为如果少了这家书店,太可惜了。因为如果说,支持者贪恋价格,这家书店可能经营不下去了,那支持者可能认为这其实是我的损失,而不是这家书店的损失,企业终于解脱了。


Z:从“物外书店”在武汉市的发展情况来看,已经成为一个文化地标?


C:对!但我们的营业额还是很低。


Z:但即便是这样,你们还是持续在做很多文化活动!


C:我们把它当作前期的一个推广。为什么我们持续在做这个活动,因为我们不是赚快钱的行业,我们很清楚我们想要做的是一个文化场所,而不仅仅是只有书的书店。我们要让不同的读者、不同的文化元素来这里交流,并且得到大家的认同。但如果3—5年后,大家觉得无所谓,不要书店了也可以啊,那最好,我再也不用赔500万了。但是我想要讲,这不是老板的损失。


Z:我今天逛“人信汇”这一片商圈,感觉比较有价值、有品位的店面,可能只有你们这家书店。


C:但并不是大多数市民都有这样的文化层次。为什么我们做这么多“亲子阅读活动”,阅读习惯的养成必须从更小的年龄来扎根。因为大人是很难改变的,那么不如从孩子开始。


Z:“物外书店”是2015年1月开业的,您认为在武汉市民阅读习惯的培养上有变化吗?


C:我觉得是有提升的。


Z:儿童阅读还在摸索中?


C:没有摸索,我们一直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我们一年做了几百场亲子阅读。


Z:受众市场细分这一块,书店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C:第一个,这个很简单。它跟整个书店的风格、环境、更重要是和商品的品种种类有关,也就是商品结构。因为这家店是一个综合性书店,大部分的品类都是有的,除非比较冷僻的专业书,比如,很高深的科技、物理,大学的学术用书,我没有,但是普罗阅读的都有。所以我们的读者年龄就是0-99岁。大部分的阅读,非校园学习型的,在大众人文和文学里面都有。全球大概所有综合性书店都是这样子,这个销售比大约占到50%以上。


Z:再细分呢?


C:你可以做产品结构调整的依据。具体做法就是看报表啊!因为电脑系统都可以帮助做统计分析。


Z:还有其他的吗?


C:观察客人当然是必要的,当然最精准的还是系统,销售数据。交易笔次、客单、来客数、书的种类,或者是销售类别的分析。


Z:目前,你们书店的图书采购主要来自于哪里?


C:我们的供应商是浙江新华,除了进口外版书、台版书之外。我们店和浙江新华一开始就有一个合作基础了。浙江新华本身也比较成熟,而我们的筹备期非常短,所以就没有做很大的调整,基本上就是沿用了。


Z:如何从图书采购方面来体现你们书店的读者类型呢?


C:我们在采购商品方面,一个月有3万本新书,你选择什么作为重点新书,这主要是根据你书店的销售经验。我们可以理解我家店的客人想要什么样的书,是依据长期的销售数据反映出来的。事实上,我们开业后两年多时间里,商品结构大调整过3~4次,可能你们看不出来,但确实调整过,很细致的。一般是每半年到一年调整一次。因为,你不能用一个月来决定这个事情,一个月,你可能会被某一个事情或因素所干扰,比如一个名人来,就会带动销售,但是如果用半年或一年时间去看这个销售类别,就比较客观,就不会被单一的影响因素干扰。


譬如说,我们店内的图书分类是分为4个目录,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目录。一级目录里有人文,里面又被分为历史、传记、文学等,那么从历史类再往下看,还有中国史、外国史、古代史、近代史,往下一直分、一直分,就可以看得出哪一类的书卖得好。比如,我们这家店民国史卖得很比较好,当有一本民国史的书上市时,我就会在进货时,加大进货量。再比如,我们店的古代史一直卖得不好,所以当有一本这种类型的书出来时,我会考虑要不要进货,如果进货了,卖不掉又要退货,这样一进一出就会浪费你的运费,也就是成本。所以说,这里面有很多细微的东西。比如,东野圭吾的书,从我们店已开业以来就卖得很好,那么当他的新书出来时,我就知道可以进货,他的粉丝就会购买。


Z:他的粉丝会转化为购买力?


C:不一定是粉丝。这个作者在这家书店里,可能有一个读者群喜欢他书的。就拿龙应台来说,龙应台的书有好几类,有些比较政论性的、社会批判的,一些比较人生的。我们通过销售数据看见是她的“人生三书”在我们这里买得比较好,但她的政论类新书卖得不好,所以,当她有一本新书再出来的时候,比如《美丽的权利》在我们的书店肯定是卖不好的。因此,一家书店要认识自己的读者,就必须要建立一个系统。


Z:近一两年,湖北地区实体书店发展势头比较明显,数量增多了,面貌上也都是“书店+文创”形式,那么,在您看来,不同书店之间会不会出现同质化的问题?


C:实体书店的同质性本来就很高。最开始,就只是开书店,后来,读者来了后发现我想要一个喝东西的场所,所以就有了书店+咖啡。应该说,过去只是空间各自分开而已,现在是空间融合起来了。我觉得这个行业从来没有创新过,过去是邻居,现在我把它放进去,或者分开而已,我就从来没有觉得书店有被创新过。


Z:可是我感觉这种形式,在以往没有见过。


C:那是因为你没有见过,就像美国的书店,旁边都有一家咖啡馆,可能是星巴克、Costa以前只是它在我旁边,现在我把它叫进来了嘛。


Z:这样说来就是基于服务人的需求。


C:对。比如,书店早期就是卖书,CD年代买CD、买影音,为什么现在不卖了,因为大家都在网上下载了。你的产业结构改变了,那现在卖什么?现在卖黑胶唱片,因为现在又开始流行复古,有人觉得我很喜欢啊,于是书店就开始售卖了,满足怀旧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卖的是一种情境。而数位下载起来比较快啊,更方便,但老唱片,你下载的和原有的就是不一样。所以,总的来说,我们认为,这个东西还是应运了整个需求,就像书店原先纯粹是卖书,文具店原先只是卖文具。原先我去书店,我想书写一下,那我就需要笔、需要笔记本,所以就复合出现在这个东西了,只是不同时期整合的东西的不一样而已。


Z:那下一阶段,创新的重点在哪里?


C:我不知道。所有人都知道的东西肯定不是创新。其实,很多东西都是摸索过来的。我们说Google、Youku、滴滴打车……都是摸索过来的啊。如果这个东西大家都知道了,那就是红海,不是蓝海啦。


Z:即便如此,我看见现在还是有很多书店在创新,像武汉地区书店和企事业单位合作?


C:不会。我还是觉得这不算是创新,只是活动变成了什么活动而已。你讲的这个所谓的创新,我十年前就做过的。你只是说你要整合什么,是读者需要的、是读者愿意买单的。那这个东西我们还在尝试和摸索。还有,你想要这个场所变成一个什么样的气质、气味,就像你喜欢来“物外书店”,是因为喜欢这个场所、环境,你觉得它带给你不一样的阅读感受,那这个东西渐渐会成为我们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都需要时间来考验和证明。结构、经营方式都是因应时代在做调整、改变,如果一成不变也很恐怖。但是那个改变是否一定叫做“创新”,我认为是打问号的。所以,实体的东西主要是看和顾客的互动是什么。


Z:所以,你会不太推崇电子书吗?


C:不,你错了。我不否定电子阅读,我开实体书店,不表示我拒绝电子。


我认为重点不是载体是什么,而是内容。纸质书如果是烂书,我就不会推荐给你看,那电子书是不是有好文章,当然也有。所以,不是你用什么载体,而是你看了什么。内容才是重点,不是载体。就像我现在就不看报纸,在网络上都有啊,我就看哪一个对我来说是方便的、内容是我需要的。但是,我用IPAD看书,我觉得好累,所以我要看纸质书,当我要看一本300多页的小说时,我就看不了电子书。


只能说,每个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它必然要和那个东西的产品有关,那个产品不仅是内容、装帧、设计。譬如说,早期出版社的纸张太薄、太透,都会重影,所以我不会看,我只能期待有一天它再版的时候好一点,所以说,什么样的阅读让你舒服?从内容到产品让我舒服,我就会选择它。


我没有否定数字阅读,我只是认为它的载体不同。但是,对于孩子的阅读,我们会去劝导和提醒家长,因为电子屏对孩子的视力发展是有影响的。太小就让孩子看电子屏,对他们视力发展很可惜的。当然在当下,你说孩子都不接触数字产品,也不可能的,但是作为家长你是不是要给他一些帮助。比如现在孩子有多动症、专注力低,有研究这个是与现在的数字阅读产品是有关系的。我想说的是,你应该选择对你最好的、对你的孩子最好的。但是时代浪潮在改变,这是无可抵御的。就像现在你还会带一本新华字典出门吗?不会!因为你一定会有手机来查找翻译,这是一个时代的趋势。


Z:媒体上报道过,您会亲自来荐书,是吗? 


C:那不是。我觉得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阅读是个人的,分享是快乐的。因为,当时媒体建议我推荐一两本书,我就说我推荐《红楼梦》。我常常认为,我代表的就是普罗阅读,我从高中到大学,都读《红楼梦》很精彩啊!以全球小说来说,把人写得这么透彻的,人情世故那么深刻,《红楼梦》是一个代表。


西方的,我个人比较喜欢《小王子》,因为我觉得这个创作更具想象力。《小王子》字数那么少,但是包含这么多的哲思,生命价值的思考,我觉得这是很厉害的。当然,我喜欢的书太多,不可能都推荐。我喜欢称为“分享”,比如,我每次做分享会,我就会说我最近看的是什么书。另外,我还会问你有什么想读的?当然,我会有自己的直觉、感觉,还有我推荐给小学老师、大学老师、民营企业的都会不一样。其实,我还是认为阅读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分享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但是,你让我推荐最近的畅销书,比如《岛上书店》和《无声告白》哪一本会比较好看?我可能会推荐《无声告白》,我觉得你作为家长,可以应该看看。


Z:你们书店的活动很多,比如周三就有固定活动,那么,如何保障书店的活动能持续不断?


C:努力啊。努力联系、努力开发。就是你的态度啊。我们有营销同仁,就是做这个工作的。刚开始当然比较难,第一年最辛苦、第二年就好一点,现在第三年会有出版社主动和我们说,有好的活动,出版社也会愿意来啊。比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理想国”就很好,他们主动和我联系过;还有“中信出版社”和我们合作了几次之后,就觉得我们书店很好啊。当然有一些作家,文化资源是我的朋友,可是我个人的东西不能成为长久的,必须形成机制。


我个人觉得,在武汉有一个比较吊诡的事情,比如,作家如果有选择,就会选择北上广,来武汉的概率比较小。这个东西讲究的是机缘,有些东西没法强求。因为你要知道,你又不是做一天而已,这一次邀请不到,那就下一次啊!我记得我刚开业的时候,也想要邀请大咖,但是出场费25万,那我请不请。像我们邀请的嘉宾,田艺苗老师,我只能支付高铁费用。如果还要让书店承担讲课费,我们基本就放弃了。我认为,如果他是一个好作家,他最精彩的东西应该在书里,不是在演讲里。


一年有54个礼拜,我们有50多场呢,所以,文化活动营销在我们看来,是一种动态的活动。有些读者,可能他本来不是冲着今天老师来的,他今天正好在逛书店,碰上的,那他可能就得到了附加的书店价值,这个书店带给了他不同的意义,他就愿意再来。尤其是文化这个东西,不是刚需,不像手机坏了就要买,肚子饿了就要买吃的,文化只能用心做,慢慢培养和读者的感情。


Z:做书店可能需要更大的热爱和勇气吧?


C:我常常和年轻朋友说,如果你的工作只是糊口,只是生存,那一定会很痛苦,不论是做什么工作。同样,研究书店也是一个很辛苦的事情,很不容易的课题。我常常讲,你们通常认为,书店是一个文化产业对不对?但我认为,它是一个知识文化体系以及庞大信息量的文化服务零售业。


Z:是不是只有具备了这样特质的人,才能够开好书店?


C:它不是服务业,比如麦当劳,你只需要记得7个套餐就好了。但是书店不一样啊,比如,客人进来问杜拉斯的书在哪里?你连杜拉斯都不知道是谁,怎么办?所以我说它有知识体系。再加上,现在资讯那么多、网红那么多、电视剧那么多,就像有顾客问《琅琊榜》,我就不知道这是什么?所以它还有信息,流行信息。还有文化业,你不能不知道虹影是谁?你不能不知道贾樟柯是谁,你不能不知道政治人物希拉里是谁。你还不能不知道朴槿惠。就像顾客进来告诉你,他要找康德的书,你还要想想康德是哪国人?所以,你要知道文学家、名人、网红…很多啊。所以,你说书店同事难不难,很难!你要做一个专业书店,真不是一件事情。


Z:所以,你们的员工是经过了很严格的遴选,才挑选出来的吧?


C:也不会,就是要训练。或者说,他要有很强的学习欲望。你看,书店还涉及文化、零售。零售包括进、销、存、配。我每一个单品怎样管理?怎么做进货、做销货、做配货、退货。所以他一定要热情,这个没有办法,大家都是单一专业。你们没有实体书店的产业经营经验,你不知道人家是怎样做的,你不知道“优衣库”的进销存配是怎么做的?比如,一本书最多是精装和平装,但是一本经典书,如果客人问你哪一个版本好?你可能真的会傻眼。《小王子》至少十个版本,那哪一个版本好?你推荐哪一个版本?


Z:如果客人直接说“我要某某版本的”。


C:那最好!如果我们没有,我可能会说,这个版本我们没有,你要不要试一试这个版本?所以最难的就是他给你选择题。就像我买了一本《小王子》,我每年就只会拿这一本啊,我只看过这一个版本啊。我可能会说,你翻翻看,看哪一个看起来舒服。我会很诚实,其他的我都没有看过,你喜欢哪一本?读者可以参考的,包括书的装帧、价格、风格。所以,书店很有趣的。


Z:要有学习的心态啊。


C:对,所以需要你有热情、学习、挑战、与读者交流。老实说很多读者比你更有学问,比你懂,所以,我们也不能瞎说。前几天,有一位朋友推荐金融界的老总来我们店。他就来和我聊天,说你们的人文书没有那么精彩。我也很诚实啊,说是,人文社科我确实不熟悉,我比较熟悉大众文化,所以他告诉我,你们的人文社科书还可以选得更好。我就很虚心啊,因为他自己家里就有2万多本书,他有一个自己的阅读倾向,很专业。所以你遇到这种人的时候,会战战兢兢,他比你读得更多。


Z:这应该是少数。


C:是的,不过这些客人的信息量很大,对我们也是一种学习。你看,一个月3万本新书除以30天,一天有1000种新书,去掉学术的,每天至少100本新书,这是内地的,还不包括国际,你可以记得几本?所以,我常常会和同事讲,请不要认为我懂所有事情。


Z:做书店会越做越谦卑?


C:会。一定会!


Z:做书店真不容易,做一个旁观者来看,只是觉得书店很有情怀。


C:所以你一定要写下我的那句话,书店是一个具有知识文化体系以及庞大信息量的文化服务零售业。如果你不想把它做好,那就无所谓。就像华师的“百草园书店”,他1万多本书,只有他自己知道书放在哪里,客人问的话,老板就帮他找出来,书没有分类,也没有关系啊。还有,有时候你去一家书店,这里可能是旅游书,下面却是《三国演义》。


Z:这和书店的体量有关系吧?


C:不,这和你愿不愿意将它做到很细致、从读者的角度很有系统的商品管理有关系。因为客人会把书拿乱。我们前一阵子服务检察院,检察院设置的员工书屋、阅读角,书摆得很乱,院长很生气。我说,你没有员工训练,当然不会很整齐。除非你把每个员工训练好。这就像书店里许多读者的习惯,你会把取下来的书放回原位吗?你可能根本就忘记从哪里拿的了。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管理书店就取决于你愿意花多少时间,多少人力去做这个事情。后来,那位院长就问我应该如何管理书的整齐问题,我告诉他只有三种。第一,你不是卖场,所以,乱没有关系。第二,你约束你所有的员工,从哪里拿的就放回哪里。谁要没有做到,我就扣分。第三,你找一个专人管理。我觉得只有这三种办法,没有别的。


Z:看来这是一个很费神的工作啊?


C:还是取决于你愿意做到什么程度,整理散书是很累的,因为有小朋友常常会拿乱。


Z:我刚才注意到一个细节,你会随手将书架上的某一本书摆摆好。虽然在我看来,这本书并没有歪到很严重的程度。


C:那是一个习惯。我常常走过去就知道这本书,不应该在这里,这是一种直觉的反射动作。


Z:所以您经常在卖场转啊?


C:对。我会发现很多散书,随手就摆好了。可是当我不知道在哪里时,就交给同事。一般来说,训练久的同事都会知道这些内容,但还是很辛苦的一个工作。所以我们也会需要一些兼职人员,不然的话,人事成本太高。



“创新,不是一定要发明一种新东西,而是在合适的点做合适的事情。”


采访人:张萱(下简称“Z”)

被采访人:刘巧(物外书店江汉路店市场营销部经理,下简称“L”)


Z:“物外书店”获得了来自于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可以介绍一下情况吗?


L:刚刚提到的是武汉市政府对书店的扶持。这是一种探索,说得潮一点叫做“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又称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是说,政府本来就要给大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那政府的方式就是建图书馆,还要买书、招聘管理员、还要做活动,而政府不一定能够抓到读者的需求,虽然经费很足,但是不能常换常新,那他们就想,就向民营资本买公共服务,这是我们当时申请政策补贴的方式。


我们2017年的指标是双方合着拟出来的,3年250万的补贴。但是对我们书店来说,依旧杯水车薪。每年汉阳店的亏损是800多万,政府补150万,还有600多万,另外,我们还有收入,每年大概老板会亏500多万。但是我们还在做,而且我们不是靠政府的红利在做。当然政府有红利,我们还是要去争取的,可是你不能永远靠政府,不能够永远有依赖。有一个让我们有信心的事情。“汉阳店”刚刚开的时候,人均购书1.6本,也就是每个人不会买到两本,开了两年多以后,人均客单量买到了2.3本。


Z :阅读习惯培养起来了?


L:对,至少是给你一点点信心。我是做营销的嘛,最直观的是每场文化活动的参与情况。每次,我们对邀请来的嘉宾老师比较苛刻,没有讲课费,招待水准只能这样,当然,老师一般都是文化人,很有情怀,可以理解没有讲课费,可能他们去图书馆、大学都是有酬劳的,这是业界的常态,但是在书店就是没有。


我们每一场活动的成本都差不多,活动筹备、人力、海报等等。当然,不能让老师垫钱来做活动,这是不合理的。但是一开始只有30多人参加,在容纳100人的场地里,而现在每一场都能做到60~70人。这也是一种改变。


再一个就是,文化有这个需求。我们不悲观,大家还是有需要的,真的就是在培养我们的客户。过去看一本书的人,现在看两本,看得越来越多,实体书店对他来说,意义就更大。


第二个,现在书店都是复合式经营的,我们有咖啡、餐厅。做咖啡在书店还比较常见,餐厅其实我们被逼着做出来的。那个餐厅,因为联营的餐厅不是很给力,老板就说,你们自己来啊,没有什么不可以啊。于是,自己就把它做起来了。这些复合性产业的利润其实是很高的。而且,大家买一本书30元,可能觉得有点贵,喝一杯咖啡也是30,不贵。


Z:对,顾客对物质的心理估价不一样。


L:对。但是这没有关系,只要你来了消费了,都是对书店的一种支持。


第三个,就是背靠大树好乘凉。我们背后是地产,但是地产不可能养一个永远不挣钱的产业的。现在是做文化地产的一种项目,现在零售业被线上所替代,线下是一种体验式的,最体验式的难道不是服务业吗?服务业里面,做文化地产更是完全没有办法被网络所替代的。你当然可以在网上看一张图片的扫描版,但是真迹是不一样的、氛围都不一样。


这样的话,就对商业体带来不一样的感受,那对于居住在周边的人,你身边有一个体育场、有一家书店,有一些服务性的设施,对他来说感觉就会很好。这样我们相应的就会模仿先人走过的足迹,让你的资产在增值,那这对地产行业来说,就是一个值得的投入。


所以,对于未来,我们觉得我们总有一天会盈利,就算不是以现金的方式,也会以其他的方式为我们的集团创造收益。你为集团创造了收益,你就有价值,你就能长久活下去。这是我们现阶段的一个想法,但是有可能,未来我们也会做一些调整,但我们认为它是有前景、有希望的,它不应该是一个让政府养着的一种产业。


Z:据我所知,“物外书店”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在武汉市各个书店中,算是做得最活跃、频次最高的了。


L:对。我们算是做得很用心。其实,大家都说武汉市是千万大城,是“东方芝加哥”,是大武汉啊!但是它的文化资源很贫乏。比如,邀请老师时,老师们不是住在北京,就是上海,还有深圳,甚至河南都是文化大省,武汉相对就会少一些。


Z:我们一般认为武汉这边有这么多高校,理所应当地就认为,学者也很多啊!


L:实际上,并不是。人才往高处走的,以前“北上广”的吸引力是相当强的。比如,我就算是在武汉上了大学,我也愿意奔赴“北上广”,文化学者更是如此,都愿意往文化高地流动,那现在一样的。所以,你看,现在很多书店在做活动时,都很本地化。当然我们也很本地化,就像这家新开的书店,我们最初就想,第一个主题做什么呢?一般来说,那就做老武汉吧,但是其实,我们不想做老武汉。当然越是本地的,就越是国际化,这句话没有错。但是首先你要国际化,你才能本土化。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不够国际化,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让“阅读零时差”,让最新的书,最新的资讯,最活跃的老师都能在这里和读者见面,但这个要很努力。


Z:你们做得已经很棒了!你们邀请来的很多学者五湖四海的,会让人有种仿佛不在武汉的感觉。


L:还要努力些。其实,武汉有一些书店,大多数都是和武汉市本土的资源在合作,这也是我们很羡慕的,我们如果和本地资源联系越多,就越活跃。但是我们暂时在做的,是把新的东西弄到武汉来。比如,我们现在做一个“志愿者招募”活动。在比较发达的城市里这种活动很普遍,深圳市最明显的,志愿服务特别活跃,它是用积分入户的方式来鼓励大家嘛。作为友好城市,志愿服务非常重要。所以,在这里,我们就要招志愿者,让志愿者给大家讲武汉这个城市的文化。一方面,我们在做“阅读零时差”,让大家看见新鲜的资讯;另一方面,也是本土化的,让他们了解这座城市,热爱这座城市。


Z:所以现阶段你们做的志愿者活动,是你们在武汉市实体书店中的一种创新。


L:创新,不一定是新的东西去想出来,就是在合适的点做合适的事情。这些事情在很多城市可能都做过,有人会说你们就是抄过来而已,但是对于武汉这座城市来说,一点点新东西都能萌发出不一样的效果。


Z:对,就像一个孵化器。


L:就像在书店里面做音乐会,很多地方,特别是在大城市待过的人来说,还蛮普通的,但是对武汉来说,这就是一个新东西。


比如,武汉的“爱乐”乐团,也还算是比较知名,这样职业性的乐团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当时我们和他上一任团长说这个想法后,他非常乐意,告诉我们,他愿意在书店里面表演,虽然不赚钱,但就想让读者接触到古典音乐,因为他们只有喜欢上了,才有可能去买票听音乐会。所以,我们合作这个“生活音乐节”就很好,我们开业,他们就过来支持了。我们一般给的酬劳可以说是远远低于市场水平,大家也知道,一个普通的舞蹈团来就是几千元,但我们请来的老师也就几百的礼物,象征意义上的,而且也不是现金。


Z:关于数字阅读,你们作为实体书店如何看待?有与之合作的考虑吗?


L:我们不反对数字阅读,我们书店曾经要和kindle合作,在书店里面卖。


Z:对!中信书店就在卖kindle。


L:是的,但我们最后没有谈下来,因为双方对利润的分配不满意。也许以后有可能啊。事实上,我自己就是数字阅读的爱好者,但是有几个问题,第一,从亚马逊阅读情况来看,纸质阅读正在回归。第二,电子阅读对于低年龄段来说,对眼睛不好。


Z:没错,在很多媒体报道或宣传中,也在告诉大家,电子阅读对孩子的健康不太好。但是,这可能不足以说服人们看纸质图书。


L:那你可以自己选择,对低年龄段的是不好的。


Z:我国有一个关于阅读情况的统计数据,其中反映,数字阅读主要集中在年轻人群体中,低幼因为有家长的控制,并不是最大的消费群体。那对传统阅读而言,最重要的是年轻人分割了纸质阅读的市场。


L:对。但也有一个问题,在手机上很难做非常有深度的阅读。你会一目十行的跳,而且,在网络上,以打发时间、消遣类小说为主。另外,你所说的手机阅读数据是不是还包括浏览资讯部分,这个可能也算进去了。但事实上,很多老师也讲过,为什么网络时代,我们还是要读纸质书?他们就说,有一些东西在半年之内的,你想要获得快资讯,你可以不用读纸质书。因为书相对陈旧,它至少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出版。


Z:网络小说应该是数字阅读相对传统阅读而言,划分走的最大的一部分内容吧?


L:对,按照我们这边的分类就属于大众文学。它在网上阅读率很高,在实体店阅读率也很高,一个东西在网上受到追捧,在线下就不受追捧了?不一定,它都会受到追捧。我觉得,这是因为它的内容是当下人们需要的,比如,轻松的场景、假想式的。我记得,之前有一个老师提到过,现在先不管消费的内容是什么,先要谈消费,就像中国的电影市场一样。现在还达不到质,先要量,因为很多人需要看,他们要消遣,等他们进入到这个市场,慢慢地,他们对质量有要求了,这个市场才可能进一步接近他们。当然,网上阅读是有局限性的,你要做深度阅读就需要回归到纸质,除非你能够做到专注。


Z:我是这样看的啊,选择纸质阅读的人,本身就不是选择轻量级阅读内容的人。


L:对,另外,尤其是工具类的书,一方面你觉得网上可以找到,但其实很麻烦,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更多。你去找一个有用的东西要花费2~3个小时,但是买一本书,就很方便。可能这本书就是一个资料的集合,它都可以省掉了你去网上反复搜索的时间。这也是一个,但是要看以后的搜索引擎会不会更精准呢?还是我们将纸质化都变成了数据库的形式,那我不太确定它会怎样去发展,但我认为纸质书和电子书,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再加上,还有一个东西,我认为美学本身也是一种消费。空间美学本身也是一种有价值的东西,就像有人旅行时,会去看建筑,有些建筑可能是因为它的历史,但现在一种新兴的旅行是去朝圣一个地标,就是因为它本身的空间很美。所以,书店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我们非常在乎,我长得美不美。


Z:所以,你们会营造这样一个空间,让读者来体验。


L:对!就是体验感。当然你可以看电子书,那我们要做到的是,读者想在我们书店里看电子书。


我们陈总很喜欢马克·吐温的一句话,就是“在一个很漂亮的书房里,哪怕你不阅读,知识都会以一种微妙的方式透过你的皮肤渗透进你的心里。”她会觉得,我站在这里,这些书就会给我一种熏陶。


Z:来到咱们书店里翻书的人比较多,还是直接询问“我想要一本什么书”的人比较多?


L:还是翻书的人更多,随意游逛的。大部分就是我逛到这里,我就是想去一个很舒服的地方。书店里有一类书,叫做“逛书店”。专门讲书店的故事,大部分读者,你看(引导采访者走到书店二楼,一起观察店内的读者情况),他们其实没有很明确的目的。比如,大多数读者都会说“我喜欢日本侦探类的书”,但是,真正能够列出30%日本作者的读者很少,有些人可能只能说个东野圭吾,就不错了。但书店会把他们放在一起。当然,你在网上搜索,同样会有一些关联图书推荐,你可以点去看,但没有办法去翻啊。可能只能看一节或几页。你在书店里可以看见所有内容。另外,网上的那种推送,是很粗暴性的,它有它的利润考虑在里面,可能不管你搜什么,最近网站在推这本书,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都给你推出来。


我们店有自己的选书主张。这是每一家想把自己做好的书店所必需的。比如,我记得之前有一家书店,要做一个书展,讨论香港占中问题,它将代表两边意见的书都放在那里。当然也有书店只放了一边的意见,就是把他认为和自己观点接近的书,陈列在显眼的地方,把和自己观点不太一致的书就塞在角落了。但是如果读者需要,可能他会说,那好吧,我找给你。


Z:看来书店就像人,它是有性格的。


L:对。就像我们的汉阳店,一层是人文和文学,可能也会有一些心理、哲学、历史,二楼才会有美食、游记、工具书、电脑操作这些。这就是我们店的主张,我们希望你多接触人文和文学,因为读书不应该是只要那些对自己有直接用处的东西,当然,我也有其他类别的书,如果你需要可以上楼去看。


Z:那这家店是什么样的布局?


L:是类似的。这边全部是文学,这是我们的定位,也是我们的一种主张。当然我们不会放弃畅销小说,不会不卖,但是,我们会说,有经典啊,你要不要看看。我们把经典送到你的面前,这是我们的一个态度,二楼才会更生活化的。


我记得,北京有一家书店叫做Page One。他们的一位店长和我们说过,他们在三里屯有两层,一层全部都是设计类的书。因为他们觉得文学在网上都有卖。但设计类的书很难在网上看,因为一看就不值钱了,所以他们搜罗到所有设计类的书籍,二楼全部都是英文原版,这就是它们店的主张。他还觉得,以后书店就会变成这个样子,只做设计类高端的,英文的地位更突出,做国际化。


每一家书店都是有自己的风格,还有专门做儿童绘本的书店,他们就是想关照儿童的成长,那就去做。


Z:“海豚儿童书店”就是这样的一家。


L:对!如果你细细去研究一个书店的选书,就会发现它有自己的主张和个性,就像南京的“先锋书店”,只做文史哲,大众文学和生活类的,不卖!


Z:所以,你们在遴选店员或志愿者时,需要趣味相投吧?


L:书店的工资一般是这样来设。不会过高、也不会过低,就是一个城市最普通的、中等的标准。我觉得这才是一个书店该有的,你不可能要求做文化就能暴富,但也不能清贫,因为清贫就没有人来从事这个行业了。这个也是Page One的店长告诉我的,这个店长之前被“卓尔书店”挖过去做过店长。


Z:这样看起来,书店的店长是一家书店的灵魂啦。


L:对。TA的主张就是书店的代表。就像很多人对我们说过,“很久没有看见这么像书店的书店了!”因为我们的文创区和咖啡区,还蛮界限分明的。


Z:我印象中,文华书城这方面恰恰相反。


L:对!当然,这是他们的一种主张,那我们的主张是,我不希望我在认真看书的时候,突然出现一个地球仪,读者可能觉得会打断自己的思路。然后,我们店的店员们会很在意书的逻辑,比如,这个展台都是做日本文学,很简单。更细致点,做推理类的,有些人是本格派的;有些人社会派的,讲人的心理。他们就会说从这本书开始放,下一本书在那里,下面放这一本…,他们会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就像是有一种穿得很漂亮,静静地等别人看见,我是很用心的在穿,这种感觉。


Z:那一定要遇见知己吧?


L:就是很快在培养。你天天给读者这样看,他慢慢地就明白,哦!原来是这样。读者和我们都会感觉很好。就拿我自己来说,其实我以前一个月看不了一本书,但现在至少有一本是消化掉的。


Z:你在书店做了多久?


L:两年多。


Z:你之前的学科背景是?


L:工程管理。但是,我觉得,文化和艺术都有它的魅力。只要接触它的人都会被它所征服。就像昨天,我们接触的一位老师说,“在欧洲,你学什么,就得干什么,但是在国内就还好。”


注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经由作者授权提供发布,略有删改。部分配图来自物外书店公众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出版传媒商报(ID:zgcbcmsb),作者:张萱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