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好像跟我不太熟:从情感失语中,看见父爱的不旁落
2022-06-22 15:24

爸爸好像跟我不太熟:从情感失语中,看见父爱的不旁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妙哇种子,头图来源:《都挺好》剧照


父亲节当天,#爸爸好像跟我不太熟#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我们对父职的期待,从一个社会意义上的父亲身份,经历了反叛和对抗的命题后,回归到私领域的爱的呼唤。”


在与父亲的聊天对话中,面对孩子的节日祝福和红包,有的父亲公式化回答“收到,谢谢”,有的仅回复ok的手势表情,还有的直接收了红包一言不发。


(网友的聊天截图)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老爸”,这种“爸气”行为不是只有一回两回,许多网友们翻看和老爸的聊天记录,发现基本上都是红包转账和不超过三两行的简单问候,不禁纷纷调侃到:感觉自己和老爸是真的很不熟了。


从最亲近的家人到“最熟悉的陌生人”,在网友调侃下,父亲身份发生了转变。借着节日,网友对亲密关系落差的抱怨,不仅是一次父爱沉默的心照不宣,还代表了一种对现代父职的期待和呼吁。


熟悉的陌生人:亲子关系的网络披露


不同于母亲节“刷屏式”的祝福感恩,在父亲节当天,亲子互动受到了“灵魂拷问”。


一方是主动送上祝福、热情孝顺的孩子,另一方是十分官方、冷漠回复的父亲,明明是社会关系中最亲密的人,微信聊天界面上的回复客套而礼貌。亲密能量的对比下,爱意表达演变成“爸爸好像和我不太熟”的集体共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控诉转化为娱乐化的戏谑调侃,“揭底”父亲的不善言辞。


亲子关系在网络场域的披露下好像翻了车,在社交媒体沟通“红利”下,父亲式语言经过解码后,被定义为沉默和不善言辞。但似乎这种亲子关系场域的披露和解读本身就是不对等的:无论是父亲节还是母亲节,主导家庭传播话语权的多是孩子,我们是透过子女的双眼看到父亲。



子女主导的家庭传播让父亲们的权威形象被解构,却很少有人窥探到父亲自己的内心感受。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节我可以大大方方给妈妈一个拥抱,父亲节却只能在和我爸擦肩而过的时候,小声说一句‘父亲节快乐’就落荒而逃”,父亲们在屏幕中的笨拙和不善言辞,将自己雕琢成了一尊冷峻而遥远的雕像,徒留下寂寞的影子。


或许父亲是沉默的,却也是被沉默的。


代际沟通中的语境理解会带来回复的误读。父母们习惯了线下面对面交流中的“线性思考”模式,习惯于原封不动地套用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力图讯息的直白易懂。但子女们更多是用个性化的网络用语,“能指”和“所指”的分离不仅体现在话语的表达上,还体现在信息的理解上。


(父亲节“同乐”)


父爱如山式的沉默早已成为心照不宣的事实,节日中的又一次印证,让这种沉默变成了网络用语下“好像不太熟”的咂摸。或许,这并不是一次翻车,反而是一次正视亲子差异、正视家庭关系下父子“另类”互动关系的表现。


我们对父亲的想象,在媒介呈现中从不缺席。从《第一次亲密接触》里强硬施压、不近人情的父亲,到《都挺好》中毫无主见、自私小气的软弱父亲;从《爸爸去哪儿》中温柔的与孩子平等交往的“朋友”型父亲,到《女儿们的恋爱》中面对代际情感微妙的父亲。父亲形象正在变迁和多样化,但无论是调侃还是批驳,父亲们和子女的关系好似一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苏大强)


表层的戏谑调侃、默认的父爱沉默,“爸爸好像和我不太熟”将父亲从权威的位置转移到对话的位置上。


在父亲节的契机下,亲子关系的网络披露并不是一次抱怨和批判,而是一次网友对父亲式话语的深入理解,也是一次对父爱的强烈呼唤和社会性再造。


情感失语症:“爸气”中的男性沉默


父亲节当天除了#爸爸好像和我不太熟#的词条,一同上热搜的还有#爸气行为图鉴#,这些充满“爸气”的父亲们有的在公园里捉迷藏躲到湖里,有的和学法的女儿斗智斗勇,还有的在直播间当起了“社牛”的试衣模特。


(爸气行为图鉴)


“爸气”的父亲们至死是少年,“沉默”的父亲们一字千金。笼罩在“爸气”下的父亲们,既是孩子的玩伴、朋友,也是孩子的教练、榜样,让似乎“被消音”的父亲形象年轻化、立体化。


网络上有这样一群父亲,他们在家庭场域的亲密关系中出口成“段”、搞笑戏精,在孩子们“当着父母的面撒谎”的整蛊视频中忍不住吐槽爆笑;在面对妻子的批评时软话硬、串通证词。这些整蛊耍宝的父亲们似乎成了幸存者偏差,总能吸引网友们的点赞、评论,留下一句“这样的家庭氛围真幸福呀!”的称赞。


(抖音UP主悦哥:bbw的搞笑日常)


在称赞和笑声之外,我们透过这些“幸存者偏差”般存在的搞笑父亲,其实能发现大众潜意识中的父亲形象:从子女仰望的视角看去,父亲身份充满了规训和权威。


人理应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集合,其次才是自我身份下的规训和塑造。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讲到,父亲代表着人类生存的另一个不同的方面,是思想的世界,是人造物的世界、治安的世界、戒律的世界、走东闯西与冒险的世界。


“父亲”二字背后的个体千千万,却在成为父亲的过程中默契且不约而同地归置成了“想象的共同体”:父亲像一座山,沉默已经成了父亲们在表达情感上的一种习惯、一种方式。


不同于母亲的细腻温柔,父亲的爱更加沉默。在我们传统的伦常观念里,父子 (女) 关系是不平等的。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父权社会下始终强调摆出威严、尊序有别,如今“父而赐子死,尚安敢复请?”思想跟虽已不复存在,但父亲的情感却仍然悬置高楼。


另一方面,中国含蓄内敛的传统文化和亲密表达背道而驰。从“君子要呐于言而敏于行”到《背影》里越过轨道买橘子的父亲,男性似乎总是在肩负家庭事业的传统下无暇顾及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疏远了亲子关系,渐渐失语和沉默。


(朱自清《背影》)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肥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没有哪一种定式能框出真正的父亲形象,但是我们大家都有某种推测或某种信任——父亲的爱或许沉默,却从不缺位。


“严父”的旁落:父职的期待转变


中国的父子关系一直承袭着一种自由的文化模式,它强调血缘是组成社会关系的纽带,然而从社会角度看,在文学作品中,父亲常常被描绘成养儿育女的局外人。


“一个世纪文学作品中的父子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父与子的故事,更多体现了一个世纪复杂文化精神流变的隐喻”,随着网络现代家庭的发展,父亲们从“主外”(支撑家庭经济)的角色逐步发展到认为父亲应该在家庭子女成长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就好像在《当幸福来敲门》里,克里斯·加德纳作为父亲即便生活很艰苦也坚持把孩子带在身边,尽可能的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和爱,生活的巨大压力让克里斯多次流下了心酸的泪水,但是他从来都不会把自己的情绪发泄给孩子,并且一直积极的引导孩子乐观的生活。


(《当幸福来敲门》)


当代际通过经济、劳务和情感互动而形成家庭网络化时,父职在日常照顾和亲密关系中的情感付出被呼吁,“克里斯”式的父亲关怀成为父亲责权的一部分。“爸爸好像和我不太熟”的调侃,或许也是网友们用父亲节当日的聊天截图,来展现日常生活中的父职叙事。


在这些“爸气”、“不太熟”的命题中,蕴含并反复确认了一种父职的情感呼吁;在娱乐戏谑的效果下,掩藏了对当代父职的期待和转向。


(网友评论)


“不太熟”的调侃玩梗,完成了对父亲形象的一次社会再生产,对传统亲职功能结构的再生产。


我们对父职的期待,从一个社会意义上的父亲身份,经历了反叛和对抗的命题后,渐渐回归到私领域的爱的呼唤:父亲不仅仅是规则的制定者、道德的训导者,还应是家外世界的引路人和情绪价值的提供者。


在属于父亲的节日中,父亲和我好像隔了多年时光,走在雨和雨的间歇里,我们的肩头渐渐地靠在一起,从没有一句要说的话到渐渐看清父亲的脸庞,日子也在树声中慢慢流淌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妙哇种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