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中心向低线城市下沉?
2022-10-18 14:41

购物中心向低线城市下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灵兽(ID:lingshouke),作者:十里,原文标题:《购物中心疾速消亡》,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传统购物中心“衰亡”


2020年,位于北京长安街的赛特购物中心,宣布闭店改造,这个同样拥有数十年历史的商场,成为一代人的回忆。过去,“这个东西从赛特买的”曾是一种标签,一种消费方式的象征。


到了这两年,关闭的购物中心数不胜数。广州经营了25年的王府井百货闭店;经营了15年的摩登百货(原海珠购物中心)闭店;今年上半年,老牌购物中心加速灭亡,经营了16年的新世界百货成都店闭店;漯河开源大未来购物中心将于2022年11月15日正式关闭等等。


甚至吴晓波在2021《预见》年终演讲大会宣称,购物中心即将消亡。他从两个方面佐证相关观点:


其一,年轻人80和90后为什么走进购物中心?经过调研发现:81%是去餐饮,75%是亲子,42%是会友,35%是看电影,33%是健身,20%是我也不知道干什么,去打个卡,19%是购物,9%是看展、听讲座。


其二,传统购物中心千篇一律。一层是黄金珠宝、手机数码和化妆品,二楼是男女服饰,三楼是儿童和运动,四楼餐饮和影院,负一层是超市。各购物中心大同小异都是这么个商业布局,很难满足现在的消费变化。


消费者走进购物中心消费、逛街、购物的很少,更多是经由自己去买一样已经决定好要买的商品,而不会真正将购物中心成为一个目的地。同时,千篇一律的购物中心,商场同质化,内容更新跟不上消费需求,缺少突出优势和竞争力。


二、空置率居高不下


近几天,有几条新闻十分惊人:2022年8月上海的购物中心告急,繁花落尽难以运营。浦东陆家嘴顶级位置的正大广场,超巨型购物中心空置率已达到34%。顶级繁华商圈南京东路的世贸广场,空置率达到了22.4%,宝山日月光广场,以空置率16.4%挤进前三。


作为最有经济活力的城市,上海在今年上半年全市商场空置率上升至14.1%,大量商铺已闲置。


上海商场姑且如此凋敝,可想而知其它城市处在怎样的水深火热之中。


购物中心空置率的飙升,迅速反应到母公司财报的出租率上。以龙湖集团发布的2022年半年报来看,在其公布的可与去年同期出租率进行比对,比较的全国45处天街中,出租率下降的有37处,尽管下降的幅度有限,但趋势已然显现。


而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的万达广场也是同样。有发帖爆料,武汉万达街铺的空置率达七成。广西桂林高新万达也官方表示,空置率约20%左右,正在积极展开招商工作。


据网易新闻报道,2022年上半年,全国重点12城的平均空置率达13.4%,环比增长22.9%,而开关店跌至0.86(开店数约6400家、新关店数约7400家),远低于2021上半年(1.21)和下半年(1.43)(开关店比数字越小,表明关店的数,相比开店数越多)


具体到城市,苏州市级商圈平均空置率高达29.7%,位于重点12城之首;开关店比也从之前的2.14锐减到0.7,新关店的数量越来越多。


空置率是一座城市商业基本面的量化呈现。开关店比则是品牌在各个商场进退之具象折射。


购物中心出现空置率高的主要原因有四点:


其一,供给端过剩。


大量的商业综合体布局,整体市场处于饱和的状态,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更是处于供给量偏大的过饱和状态,几公里内形成的购物中心商圈,客流有限,彼此造成竞争,争抢流量。


其二,商业规划千篇一律,几近雷同的品牌布局,一个接一个商场占据居民的消费商圈。


在之前新消费品牌崛起时,比如茶饮、餐饮或者烘焙,购物中心出现过短暂的排队现象,但久而久之,品牌力减弱,消费者也不再趋之若鹜,而商场依旧不能提供给消费者差异化消费体验和创新,自然无法吸引到店。


其三,大量的国际快时尚品牌败走中国,像ZARA、H&M等快时尚品牌通常占据着黄金铺位,即商场一层,也是最能定位商场调性的地方,它们大量撤出后,尚未招商到能接棒的品牌。


一位商业综合体的负责人告诉《灵兽》,商场招商入驻的品牌分为两类,一种是流量型,它们大多会安排在最好的位置,承担聚拢客流的作用;另一种是租金型,是向商场贡献营收的“大户”,比如美妆、金店和知名服装品牌,它们的溢价高,利润高,能承担起租金成本。


但当下空置率高,也是品牌方无法接受购物中心高昂的租金成本,同时客流并不大,新消费品牌不注重线下的购物中心渠道。


其四,则是经济原因的宏观因素所致。


三、向低线城市下沉?


或许,关于“购物中心即将消亡”的结论过于武断,需要增加一个前提,未跟随消费者变化的老牌购物中心即将“消失”。


因为在西单商场的对面,依然是年轻人购物聚集地之一。一条长长的过街天桥将百年西单商街上的两个时代产物进行连接,一边是92岁的西单商场,另一边是15岁的西单大悦城,它们隔街相望。


另一个同样处在西单商圈的汉光百货,也曾经历过电商冲击、同质化竞争和租金比临近警戒线,但在积极增加体验式消费、引入轻奢品牌后,汉光百货在这两年迎来了销售额的大幅上涨。


据数据统计,2021年全国52家零售商贸企业旗下的“店王”商场,总销售额超过3000亿元,35家商场实现双位数增长。北京SKP、北京国贸商场和南京德基广场的年销售额均超过200亿,其中北京SKP以将近240亿的销售额位居第一。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是永恒的商业规律,新旧交替才能让一潭死水活泛起来。


有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预计新开37家购物中心,北京今年下半年已开和将开17家各类规模的购物中心,苏州2022下半年已开和新开16家购物中心;杭州在亚运会的光环下,计划会有8家购物中心落地。


而今年下半年,全国将有280多家购物中心开业。10月末,总投资120亿、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全球最大的商场武汉梦时代广场有望开门迎客。


购物中心看似逐步复苏,上述业内人士告诉《灵兽》,在消费疲软的当下,仍有这么多购物中心密集开业,原因之一是过去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项目延期,在社会经济秩序恢复平稳之下,商业地产慢慢回暖,所以集中在此开业。另外,不少购物中心在一二线城市接近饱和后,走向下沉市场,认为这些地区仍有庞大的消费需求。


只是,需要画上问号的是,下沉市场需要这么多购物中心吗?如今,收入端疲软渐成事实,在一二线城市居民收入大幅受到影响,三四线城市消费者日子不会更好过,未来预期不确定性增加,消费CPI持续上涨,导致消费萎缩。


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560亿元,同比增长0.5%。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253662亿元,增长0.7%。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8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1593亿元,同比增长5.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665亿元,增长5.0%。1~8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45504亿元,同比增长0.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7056亿元,增长0.7%。


按零售业态分,1~8月份,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的超市、便利店、专业店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1%、4.8%、4.6%,百货店、专卖店分别下降6.6%、0.5%。


这还是建立在今年物价比去年物价高的情况下,因为今年很多物品价格都上涨了不少,所以说实际消费总额下降的幅度远比这些数据要多。然而,无论是百货业大环境,还是乡村消费的力度,都圆不了购物中心的下沉梦,需求端疲软正在造成需求不足。


因此,购物中心们的窘境来自内因和外因。


一方面,消费力不足、购物中心的客流就会减少,入驻购物中心的品牌方无法承受租金成本,只能撤柜,造成空置率,形成一个连锁反应。


另一方面,老牌的购物中心就像大卖场业态一样,自身已无法转身,在一片激烈的竞争中,更无法与互联网分庭抗礼,尚未找到能与大环境相处的和谐方式,只能独守曾经的辉煌,慢慢衰亡。


更为关键的是,还有一批跻身下沉市场或者是想靠自身转型成功的购物中心,谋求业态的调整和改变。显然,这条路任重道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灵兽(ID:lingshouke),作者:十里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